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社保基金条例能发挥多重金融经济功能

来源:中国网    作者:莫开伟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30日

  近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首次以国务院条例形式,明确了全国社保基金的定义和定位、投资范围、运作和监管,《条例》自5月1日起施行。

  就目前而言,《条例》面世是顺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潮流之举。因为自2000年8月,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设立全国社保基金,作为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用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运营。16年来,通过财政拨款、国有资本划转等方式不断充实基金,加上投资收益,截至2015年12月底,基金规模已达15085.92亿元。目前,我国已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2014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亿,占总人口比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8亿,占总人口比为10.1%。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基金规模不断扩大,保障基金安全的任务越来越重,迫切需要强化对基金投资运营的管理和监督。为了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制定《条例》对基金筹集、使用、管理运营、监督等环节作出进一步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当此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条例》颁布尤能发挥多重金融经济功能:首先,可为社保基金提供资金补充功能。16年来全国社保基金规模增幅逾74倍,随着《条例》在各个方面都作了明确规范:在资金筹集方面,规定全国社保基金由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资本划转、基金投资收益和以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构成,国家根据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确定和调整基金规模。这既透露了全国社保基金将继续注入增量资金的信号,也使注入的资金能有足够保障,社保基金规模会越累越大,更会有力防止社保基金“空转”现象发生。

  其次,可发挥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功能。社保基金自成立运转16年来,累计投资收益额为7133.34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为8.82%,超过同期年均通货膨胀率6.47个百分点。全国社保基金起到社会保障“压舱石”作用日益显现。而此次《条例》规定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负责全国社保基金管理运营,在投资运营上坚持安全性、收益性和长期性原则;由于短期内暂不发生支出,更适宜开展中长期投资,尤其在国务院批准的固定收益类、股票类和未上市股权类等资产种类及其比例幅度内合理配置资产,投资收益会更高,投资回报也将更稳定。而且部分社保基金入市,对打破当前股市低迷格局、增强股民信心将起到一定作用,股市近期回暖大有希望。同时,《条例》是一部高层次的法规,为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投资运营提供了法律支撑,破除了投资营运中各种障碍,可有效打破部门利益樊篱,更加有利于社保基金统筹运用。此外《条例》“附则”规定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可接受省级人民政府的委托管理运营社会保险基金。这就为打通主要由地方管理的社会保险资金的运作通道、提高其统筹度创造了条件,也更能提高投资效益。

  再次,可遏制社保基金风险发生功能。因为社保基金得到“准法律”资金注入保障,资金势力会不断增强,反过来会减轻社会保险资金压力;且社保基金高度统筹、入市经验,也可为社会保险资金管理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同时,《条例》要求制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办法;制定基金资产配置计划、确定重大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并集体讨论决定;定期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报告基金管理运营情况;将基金委托投资的,要从符合法定条件的专业投资管理机构、专业托管机构中选任基金的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并对其进行考评。

  《条例》还对投资管理人审慎投资、托管人安全保管基金的法定职责及禁止性行为作了明确规定;而且在运作和监管方面,条例明确了各监管部门的职责权限,加强了对投资管理人、托管人的监督,规定审计署每年对基金进行审计并向社会公布等,完善社保基金社会公开制度,消除了社保基金监管盲区,使社保基金监管信息更加透明,能有效化解社保基金风险。

分享: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