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 正文内容

“油菜地里绣龙袍”的“三大跨越”

来源:燕赵晚报    作者:张传发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4日

  一组油菜地里“长出”巨款龙袍的照片近来传遍网络,引发不少人的好奇。照片上,油菜花做袍身,绿色苗木做章纹,金色巨型“龙袍”在绿色田野的衬托下格外壮观。据了解,这款长194米、宽152米,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龙袍”出现在南京六合区龙袍街道长江社区,由当地农民用油菜和小麦精心“绣出”。除了这款占地108亩的巨型龙袍外,他们还在另外一块占地140多亩的小麦地上,种出了“双龙戏珠”的图案。(3月23日《新京报》)

  当下,因为城市环境优越挣钱方便,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不愿再回到自己家乡,不愿吃回头草,似乎也有一些道理:每家每户就那么几亩地,小本经营,只能解决温饱;想经商吧,地广人稀,难以形成市场化;办工厂吧,往往不是缺项目,便是缺资本。所以,不少村庄几乎成了空巢村,给人以凋敝的感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南京六合区龙袍街道长江社区“油菜地里绣龙袍”给我们吹来一股春风,而细细琢磨起来,这种“绣”起码实现了“三大跨越”。

  实现了从农产品到商品的跨越。几十年来,在自给自足的中国农村,油菜、小麦、水稻等等均被叫做“农产品”,必须加工成米面油之后,才能作为商品走上百姓饭桌;而“油菜地里绣龙袍”,这“龙袍”不是进贡给皇帝的,也不是“孤芳自赏”的,而是作为一种旅游商品来出售的,是用来交易而赚钱的。从油菜到“龙袍”,从产品到商品,这是一大进步。

  实现了从个体到集体的跨越。一般来说,各家各户种油菜,你种你的,我种我的,种好种坏,互不相干。而“油菜地里绣龙袍”,需要化个体为集体,按照事先设计的图案,哪家是“袖头”,哪家是“衣角”,都得服从命令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取得胜利。这种跨越,是从小农生产迈向集约化经营的跨越,也是一大进步。

  实现了从守旧到创新的跨越。以前年年种油菜,年年老一套,虽然遍地金黄,来此拍照的市民不少,却赚不了多少钱;而“油菜地里绣龙袍”,所赚的不仅是油菜籽这样的小钱,更能引来游客如云,赚的是特色旅游的大钱。其中当然包括再赚吃和住的钱。

  南京六合区龙袍街道长江社区农民如此之“绣”,先得制图,再得测绘,这样种油菜,都是全新的玩法。也就是说,种油菜,不仅要劳力,更要劳心。此处之劳心,就是一种创新,而且还是集体创新,这还是一种进步。

  “油菜地里绣龙袍”为何能点石成金?贵在深化改革,贵在大众创新,贵在穷则思变,贵在因地制宜,懂得了这些道理,一定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分享:

来源:燕赵晚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