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网 作者:乔瑞庆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18日
2015年,各地方政府纷纷积极主导设立政府引导基金,设立主体也由省级单位逐渐延伸至市级及区级单位。有数据显示,2015年新设立的政府引导基金为297支,基金规模15089.96亿元,分别是2013年引导基金数量和基金规模的2.83倍和5.24倍。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组建政府引导的产业基金,且多省计划在2016年显著做大基金规模。(3月16日《经济参考报》)
政府引导基金大幅度增长,并非偶然。在中央一再强调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都急于为辖区内的产业升级找到输血通道,而政府引导基金恰恰堪当其任。从上世纪末被提出以来,总体上不温不火的政府引导基金终于获得了大展身手的机会。
然而,舞台有多大,烦恼就有多大。引导基金毕竟是追求政策效果的政府资金和追求微观利益的私有资本的结合,先天基因决定了其必定会在政府意志和市场意志间纠结、摇摆、彷徨,引导基金作用发挥得如何最终取决于两种意志的博弈结果。随着政府引导基金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两种意志博弈所体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在两种意志之间走钢丝的政府引导基金必须把握住二者的平衡点,方不至于掉下去。如果政府意志完全主导,让基金的私有资本参与者完全看不到赚钱的希望,乃至望而却步,那就无所谓“引”了。反之,倘若任由市场发挥作用,逐利而行,则无法弥补资金配置的市场失灵,让资金流向新兴产业,也就奢谈“导”了。无论是“导而不引”,还是“引而不导”,引导基金都是有形无实,一个美丽的挂件而已。
引导基金在建立之初就要考虑两种意志,“引”“导”并中。这需要明确设立引导基金的主体。不是每个级别的政府都可以设立,也不是每个部门都可以设立。原因只有一个,避免主政者者因追求政绩而限制基金投资。如果每个县都搞引导基金,为政绩计,主政者会要求基金主投辖区内的项目。然而,这些项目是否是基金参与者愿意投资的呢?如果每个市、县都设立了引导基金,那么省级引导基金又如何作为呢?这难道不是“小而全”的重复建设?同样,道不同不相为谋,政府也不能为了成立引导基金抱着“有奶就是娘”的态度,没有标准地随意确定合作伙伴,结果是结完婚却过不了日子,政府和市场都憋屈。
政府引导基金的数量增长了,这是好事,说明政府真的在产业升级方面着力了,寻找到资金保障了。但随之而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狭隘的排外、自闭和贪婪的逐利、盲流都可能出现,管理层不得不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了。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