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险企去年豪掷1500亿杀入PE 间接投资占比逾八成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09日

    证券时报记者 潘玉蓉
 
  继券商直投基金涉足股权投资引起私募股权投资(PE)界震动后,一个更大量级的机构投资者已经到来。
 
  证券时报记者获得的一份保险投资专项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保险资金共参与32起PE投资事件,投资金额高达1514.79亿元,总共涉及17家保险机构。其中,投资总额最大的是中国平安,投资金额占到2015年险资PE投资总额的绝大部分。
 
  不少保险机构已开始密切关注私募股权投资,理论上保险资金可用于股票和股权投资的规模为3.71万亿。在证券时报2月中旬发布的中国保险首席信息官(CIO)调查显示,股权投资是2016年保险公司重点关注以及愿意增加投资意愿的三大领域之一。
 
  体量可超万亿
 
  相比券商直投基金,保险可谓“巨型”机构投资者。
 
  2015年,保险业总资产12.3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66%。按照保监会规定,权益类资产不高于上季度末总资产的30%,理论上险资可用于股票和股权投资的规模为3.71万亿。
 
  相较之下,同期的券商直投公司,注册资本434亿元再加上管理资金,总规模在千亿左右。保险股权投资可运用资金是券商的数十倍。
 
  “当年券商直投进入PE界的时候已经引起了行业震荡,其实保险资金的进入才是真正的地震。”一位券商系PE公司人士表示。
 
  根据保险投资“稳健、安全”的原则,以及相关监管要求,目前保险资金的投资主要在大健康、大消费、大金融等领域。
 
  一位PE界人士表示,过去保险机构投资PE,往往要求兜底、每年有稳定现金流,这令PE机构难以接受,成为阻碍险资和PE合作的重要原因。
 
  不过,现在保险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正在提升。一位保险公司股权投资部门人士表示,由于投资PE在整体资产配置中的比例不大,保险公司的PE投资更多地参照市场标准,不再一定要求项目具有稳定现金流,公司内部会测算每一笔投资的偿付能力影响。
 
  与险资匹配度高
 
  二级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保险资金正携万亿体量资金冲向PE领域。
 
  目前险资参与私募股权投资的规模并无公开数据,但上述数据的发布方上海容天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在过去一年里,持续跟踪了保险资金投资PE事件。除了得出以上数据,容天金融还发现,保险公司正在通过多种渠道加码股权投资。
 
  “保险资金必将成为股权投资市场的重要力量。”容天金融旗下保险投资网总经理方少华表示。
 
  方少华称,私募股权基金具有5~7年的投资周期,流动性相对较低,这与保险资金的匹配度非常高,保险资金是仅次于养老基金的最适合投资于私募股权的机构投资者。从保险公司角度看,中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具有较稳定的回报率,是投资组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种模式参与PE
 
  2014年保险资金参与PE的公开案例还屈指可数,2015年的险资PE投资事件,却已像雨后春笋一样次第冒出。
 
  上海容天金融的调研显示,目前保险资金参与股权投资主要模式有四种:股权收购、间接投资、险资设立PE,以及其他类型。当前,我国险资投资PE以间接投资为主,其次为直接的股权投资和险资自己设立PE机构或PE基金等方式。
 
  2015年,险资间接参与PE投资的事件有6起,投资规模1214.11亿元,占当年险资PE投资总额的80.35%。
 
  间接投资方面,从投资标的看,险资更偏爱与政府机构有关的基金产品,例如中国平安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以及国家开发银行组建了国内首只安全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从合作机构看,险资更偏爱与国内外一流PE机构合作,如同创伟业;在投资时点上,去年6月份股市大调整之后,险资出手的次数有所下降。
 
  2015年险资通过收购股权方式进行投资的事件共有19起,远多于间接投资的方式,但投资总额仅为262.17亿元。
 
  以股权收购方式进行投资的险企,大多成了投资标的的控股股东,最高控股比例达93.44%。股权收购标的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医疗健康行业企业和大型外资公司等,如蚂蚁金服和Uber等案例。
 
  目前为止,险资设立PE的案例并不多,但已有实质性进展。2015年险资设立PE事件共4起,涉及金额38.51亿元。从设立标的看,1起为医疗健康产业基金,其余3起均与金融投资机构相关。
 
  险资参与PE的“其他类型”,是指保险公司与其他机构相结合,创造新的合作机制来完成投资。2015年总共发生3起合作事件,集中在交通出行、医疗健康等领域。

分享:

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