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网 作者:叶祝颐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07日
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深深困扰着广大民众。而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药价虚高。国家发改委曾数十次下调药品价格,且大部分降价药品是临床用药,这对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具有政策导向作用。但是,由于药品流通环节太多太滥,相关监管措施没有同步跟进。药厂、药商、药店、医院并不愿意落实药品限价令,导致药价继续虚高,降价药被短缺。
从理论上讲,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当下,药价应该逐步市场化。但是,药品的流通和其他商品不同,很多商品放开后,价格都能降下来。而药品的流通环节十分复杂,药品的消费者即患者,手中没有用药的选择权,选择用什么药的权力在医生手里。市场的神奇力量,可能很难在药品领域实现。没有健康的药品市场做支撑,药价市场化能否结出善果,难免让人心生疑虑。针对药价虚高的问题,崔海荣委员建议进口药标明报关价,国产药标明出厂价。此举对于药价虚高具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出厂价、报关价标在那里,医院和药店总不好意思让两者价差太大吧。不过,需要指出的,药品出厂价也是可以造假的。如果不对药品出厂价和零售价规定价差,即便出厂价是真的,也难保药品能够平价卖给患者。在我看来,药品流通环节太多,每个环节上的获利者太多,才是药价虚高的根源。因此,我的观点是,要治理药价虚高,不仅要在药盒上注明出厂价,还应该限制出厂价和零售价的价差。更为重要的是,相关部门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健康的药品市场秩序,给臃肿的药品流通环节消肿,割掉药品流通环节的腐败毒瘤,切实降低民众的看病用药负担。
某些药效好、价格低廉的药品之所以“一招就没”、“一降就死”,关键不在于药品利润太低,而是基本药物制度与集中招标制度,点到了药品流通环节臃肿、腐败的死穴。不少药厂和药商,药商与招标人员、医生之间,俨然已经结成顽固的利益同盟。整个行业形成无形的大利益同盟。某些药商、医生不愿意接受暴利缩水的事实,不愿采购低价药品,最后把这种暴利诉求传递到药厂,药厂为了迎合某些药商、医生,导致某些低价药停产,或者改头换面高价“复活”。中国药品种类达到18万之多就颇能说明问题。
因此,为了切实减轻患者负担,相关部门要痛下决心打破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减少药品流通环节,狠刹药品流通环节吃回扣、拿提成的歪风邪气。用法律制度的力量,挤出药品的价格泡沫,建立规范、健康的药品市场秩序,把医药卫生行业逐步扳回微利、公益轨道,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药品降价让利于民。
具体说来,为了防止药价虚高与低价药短缺,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新药报批公示制,把药企上报的新药和正式注册前的新药,在媒体公示,发动公众参与监督,严厉问责产销伪新药的药企与经销商。从药品定价层面来看,药品零售指导价可以考虑按药品成分确定,不以药名确定,保证药品性价比,留住患者欢迎的廉价药。培养药企、药商养成不追求新药数量,而是追求药品疗效与药名稳定性的风气。另一方面要压缩药品流通环节,铲除流通环节腐败,挤干药价水分。除了回应政协委员的建议在药盒标注出厂价以外,还要合理确定药品出厂价与零售价之间的价差,价差一旦超标,就要坚决问责、降价。此外,还要紧盯药品质量,防止无良商家为降低成本偷工减料、使用劣质药材与制药原料,让毒胶囊事件重演。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