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丹村农民正在采摘蔬菜。
|
|
 |
菜农在搭建现代化蔬菜大棚。
|
|
 |
农技专家下乡指导蔬菜种植。
|
|
 |
技术人员在检测农药残留。
|
|
 |
乡镇干部正在修补村组公路,解决村民出行难题。
|
|
 |
孩子们在新建成的公办幼儿园嬉戏玩耍。
|
|
 |
五云蔬菜基地一角。
|
|
□记者刘水莲/文 刘海锋/图
在赣州市中心城区百姓的餐桌上,赣县五云镇的“五云桥”品牌蔬菜可谓家喻户晓。目前,五云镇种植无公害蔬菜面积8000多亩,种植有茄子、辣椒等100多个品种,年产量达5000万公斤,年产蔬菜总产值达6000万元,时鲜蔬菜产量占赣州市区蔬菜销售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被誉为“蔬菜之乡”。
近年来,五云镇以推进“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为抓手,对照“三严三实”要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优生态、保稳定。该镇党员干部发挥堡垒作用,真抓实干,锐意创新,解放思想,依托蔬菜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倾力打造赣州绿色“菜园子”。
1
抓好党建夯实基础
“前段时间,在协会党支部的指导帮助下,我已对200多亩菜地进行清沟排水、加固大棚、增加双膜覆盖等,增强其御寒能力,蔬菜未受低温天气影响。”五云镇蔬菜经纪人曾广献说。在协会党支部的协助下,曾广献实现了从外出务工人员到致富能手、再到党员身份的转变,成立了菩提山蔬菜专业合作社,有46户社员、5名党员,增加就业岗位120多个。
近年来,五云镇积极探索“党建+”模式,延伸服务触角,通过“党建+合作社”“党建+蔬菜协会”“党建+农户”,充分发挥党员干部“领头雁”和党组织“龙头”示范引领作用,将党支部建在蔬菜协会上。该镇引导种植大户发展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在合作社成立党支部,引导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通过开展“三培两带”活动,提供产品购销、信息发布、生产技术等服务,争取项目资金,引进电子商务公司。在“党建+产业”的帮带下,该镇越来越多村民加入蔬菜协会,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涌现出曾广献、曾纪泉等党员致富带头人。
一个支部一面旗,一名党员一盏灯,旗帜引领方向,明灯温暖民心、照亮希望。近年来,五云镇狠抓党员干部队伍和作风建设,按照“落后支部抓整改,一般支部抓规范,模范支部抓提升”的思路,开展“五星创评”活动,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全镇村级组织堡垒作用跃上一个新台阶。
服务群众,是五云镇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鲜明主题、自觉追求和基本职责。为让群众“话好说、事好办”,该镇通过完善领导接访日制度、民情家访制度等方式,拓宽服务群众渠道和群众反映诉求渠道,建立健全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2015年,该镇共收集意见建议500余条,梳理出160余条,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20余件。
此外,该镇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外出学习等,定期开展村党支部书记培训,扩宽党员致富手段和技术,提高年轻党员干部干事、服务能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双带”能力建设。党建护航,夯实基层基础,该镇走出了一条党建助推扶贫开发、党建引领产业富民的新路子,干群关系更加紧密。
2
蔬菜产业惠农富民
近日,记者走进五云镇蔬菜基地看到,田间地头安装了太阳能灭虫灯、防虫网、诱虫板等,蔬菜大棚内绿意葱茏,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勤劳的五云人一年四季都不会让土地空闲,努力种出优质的果蔬,丰富人们的餐桌。
“从最初骑自行车运菜到圩镇农贸市场上卖,到如今一个电话在家坐等菜贩上门收菜,蔬菜不仅不愁销,还能卖个好价钱,这要归功于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与措施。”蔬菜种植大户王裕飞说。
2015年,菜农王裕飞在乡镇干部的协助下流转了15亩地,通过“生猪+蔬菜”模式,进行立体式生态种植。“每年我种蔬菜的收入就有16万元,不比在外务工差。”王裕飞自豪地说。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该镇像王裕飞这样的种植大户由2003年的227户上升到885户。
五云镇积极致力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富民兴镇的主要抓手。目前,该镇建立健全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制定了《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引导菜农围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实现“卡着‘尺子’种、扎起‘篱笆’管、扛着‘牌子’卖”;推广使用太阳能灭虫灯、生物农药等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先进技术;新建蔬菜安全检测中心,对蔬菜基地及生产过程中的土壤、水质等进行监控,购置了两台农药残毒检测仪,每天对上市蔬菜进行抽检,确保餐桌上的安全。
多年来,因蔬菜产品质高价优,五云镇时鲜蔬菜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不仅在赣州市区、各县热销,还远销广东、上海等地,每年销往外地的蔬菜超3500万公斤。该镇建立统一的蔬菜收购中心,通过合作社与各大超市、大中专院校等开展蔬菜配送和订单服务,鲜活农产品通过农超对接、农社对接进入市场70%以上,实现无缝对接。该镇成立8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4000多户农户发展蔬菜、瓜果产业。
“下一步以解放思想为契机、转变观念,采取‘合作社+农户+电商’等模式,进行冷链配送,实现精品蔬菜上市,推广品牌效应,真正把五云镇建设成为赣州市民的‘菜园子’,把蔬菜种植打造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化道路。进一步推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延伸产业链。”该镇党委书记明经华胸有成竹地说。
近年来,五云镇的不懈努力捧回了一项项喜人的荣誉,被省农业厅评为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先进乡镇;“五云桥”牌无公害蔬菜获得国家商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连续多年被市县大型会议指定为蔬菜供应基地。如今,该镇是赣州市“菜篮子”工程基地、江西省有较大影响力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五云桥”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3
精准施策助力脱贫
“没想到我也能住上新楼房,用上自来水。有了稳定收入,我离小康生活也不远了。”五云村60多岁的村民陈家富是二女户,女儿外嫁,患有重病,一家人靠低保维持生计,因家里危房不能住,一直借住在别人家。针对这一情况,该镇结对帮扶干部结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筹集资金近2万元,协助他建好新房。如今,陈家富不仅加入蔬菜合作社,还把富余的地流转出去收取租金,妻子农闲时在蔬菜基地务工,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五云镇制定了“一幅扶贫网络图、一名结对干部、一张联系卡、一份家庭档案、一个脱贫方案、一套扶贫机制”的“六个一”精准扶贫模式,按照“不脱贫、不收队”进行帮扶,确保扶真贫、真扶贫。该镇将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抓产业、基层组织建设、脱贫攻坚。去年,该镇结对帮扶贫困户857户、2857人,超过30%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关键。五云镇结合实际,制定了“1+2+1”的产业脱贫规划,即一个蔬菜主产区、甜叶菊和油茶两个富民产业、一个乡村旅游示范带。采取“合作社+产业+贫困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帮扶措施,引导和带动贫困户发展甜叶菊、蔬菜、油茶等产业,切实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同时,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可直接在合作社享受分红。目前,该镇286户贫困户种植蔬菜387亩,201户贫困户种植甜叶菊172.5亩,255户贫困户种植油茶846亩,近1万人从事蔬菜种植、流通、销售等工作。
目前,该镇引进赣州优农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合作社进行电商配送蔬菜,引进投资6亿多元的祥云湖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发展农业观光、农家乐等。建成上丹村100亩蔬菜产业基地、夏潭村30亩甜叶菊育苗基地、大岭村50亩花卉苗木基地和100亩低改油茶林基地……扶贫产业在该镇遍地开花。
该镇整合各项扶贫资源,争取更多政策、资金支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该镇设置保洁员、交通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153个,成立教育基金会资助86名大、中、小学生,去年移民搬迁147人,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由政府兜底。如今,五云镇百姓发展产业有补贴、搬迁安置有补助、兜底政策有保障……
4
民生改善共享发展
“把小孩送到五云中心幼儿园,我们很放心,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教育了。”村民李秩斌欣喜地说。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项资金兴建的五云中心幼儿园,于2015年9月投入使用,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总投资420万元,可容纳500多名儿童,解决了农村幼儿入园难的问题。
为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五云镇立足民生、着眼民意,一批批民生实事相继落地。扩宽了圩镇路段4车道硬化,对圩镇临街面进行整治靓化,圩镇面貌焕然一新。该镇加大对农村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一年来共投入民生资金900余万元,完成村组公路硬化18公里,新修桥梁6座、水陂6座、水圳9000米,修复水毁公路堡坎1300立方米;整治安装圩镇排水排污管道2000米,维修病险水库2座、山塘3座……真正做到与百姓换位思考,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干百姓之所盼。
该镇大力推进秀美乡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垃圾治理,让农户共享发展成果。充分发挥蔬菜产业和自然环境优势,开展了105国道秀美乡村示范带建设,105国道至祥云湖生态旅游项目景区道路6.7公里改扩建工程已全线实施;对五云村——夏潭村进行详细规划,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让农民真正受益,让农村真正变美,让产业真正富民。
站在新的起点上,五云镇将以精准扶贫为总抓手,以产业发展为纽带,全力打造绿色菜园、幸福家园,多彩五云。五云镇,一个休闲旅游的胜地、一个创业发展的宝地、一个宜居宜业的福地正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