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新16条”将有力推动工业供给侧改革

来源:中国网    作者:谭浩俊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18日

  据央行网站消息,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从六个方面、共16条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工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的具体金融政策措施。

  意见明确要求,要加大金融对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支持力度,推动工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切实突破工业转型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瓶颈。

  与以往出台的金融政策相比,“新16条”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确了工业对实体经济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而且指出了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对工业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金融措施和办法,以推动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工业供给侧的供给质量和效率。

  事实也是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任务,实质也主要表现在工业领域,表现在工业供给侧。如果工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能够有序推进,五大任务能够取得重大突破,那么,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也就基本实现,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就能有效提高,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目的就能达到了。

  我们注意到,“新16条”在如何推动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还是有许多新的措施和办法的。对五大任务的落实,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金融支持和服务方式,提高对企业兼并重组、不良资产处置的力度和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债务负担、支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补齐工业软硬基础设施短板,从而让工业企业的供给质量和效率都有提升,让工业企业的效益能够有效提高。

  而为了让去产能工作取得实效,意见又提出了落实差别化工业信贷政策的要求,按照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一方面,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等的支持力度,并合理协调好产能过剩行业中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优质企业的信贷支持工作,帮助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另一方面,对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未取得合法手续的新增产能建设项目,一律不得给予授信;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真正体现了有保有压、有扶有抑的差别信贷理念,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支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意见还从当前工业企业的现状以及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改进工业信贷管理制度的要求。其中,要求金融机构在有效管控风险的前提下,落实好无还本续贷、循环贷款等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还款方式创新,降低小微企业“过桥”融资成本。对资金周转出现暂时困难但仍具备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可在做好贷款质量监测和准确分类的同时,通过调整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贷款重组措施,缓解企业债务压力。也就是说,困扰企业的转贷难、续贷难等方面的问题,也将随着“新16条”的出台,只要企业风险可控,只要企业还有市场竞争力,只要企业具有偿还能力,都能够突破现有的风险管控体系,得到超常规支持。这样一来,对于企业尽快摆脱发展困境,尽快步入良性发展,将产生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相反,那些市场没竞争力、没有还款能力、没有风险保障能力的企业,则将被市场淘汰。最终,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促进整个工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和优化。

  当然,意见还从创新工业信贷产品,大力发展能效信贷、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业务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以进一步推动工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优化和提升工业供给侧物供给效率与质量。

  可以肯定,“新16条”的出台,将有力地推动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提高工业的供给侧供给效率与质量。特别是五大任务的落实,有了金融机构的支持,实现的难度将大大降低,资金的瓶颈问题也将得到有效突破。一旦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那么,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将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经济就将全面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分享: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