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坪乡积极发挥龙头企业东进农牧有限公司的示范带头作用。该公司按照“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成立了上期村兴民养猪合作社。图为标准化养猪厂房。
|
|
 |
蒋坑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
|
 |
蒋坑村便民服务中心。
|
|
 |
大坪乡成立了聚缘稻业合作社,带动36户精准扶贫户参与有机稻米种植。
|
|
 |
大坪乡万林油茶基地。
|
|
□彭伟 记者吴明河/文 记者潘庆坤 特约记者杨晓明/图
这是一组令人瞩目的数字:“十二五”以来,大坪乡累计减贫3576人,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011年的2090元增加到2015年的3160元,增长51.2%。
这是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2015年,大坪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希望,三个着力”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五年决战同步小康”战略部署,紧紧围绕赣州矢志打造革命老区脱贫攻坚“赣州样板”和南康区2017年脱贫摘帽目标,始终把扶贫工作作为重大
民生工程来谋划和推进,从实际出发,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为贫困户铺筑脱贫“快车道”。
1
精准识别真扶贫
精准扶贫是第一民生工程。对于扶贫对象的甄别,首先得精准。只有扶贫对象精准,才能办实事、真扶贫。
2015年上半年,大坪乡召开精准扶贫专题会、动员会和培训会,以责任到人、到村、到组、到户全面开展摸底、排查、登记工作,精准识别出贫困户1539户4968人,对每户贫困户都建立了信息档案。2015年10月,该乡开展了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组织帮扶干部和乡村两级干部对全乡贫困户的信息档案进行核查,逐户完善,实现一户一档,同步完善赣州市扶贫信息管理系统资料,做到纸质资料和系统输入资料相对应。
精准识别贫困户后,大坪乡根据南康区扶贫办下达的减贫目标指导数,按照先脱贫扶贫户和扶贫低保户,后脱贫低保户和五保户的工作思路,从实际出发,将减贫目标指导数下达到各村,并要求各村对预脱贫人员进行调查摸底,确保顺利完成2243人的减贫目标。
2
党员带动引蝶变
宽敞的道路整洁干净,蜿蜒的小溪流水潺潺,浓郁树木绿荫如盖,农家小楼一尘不染……近日,记者走进大坪乡蒋坑村,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多品种的肉禽养殖业显示着该村2014年以来精准扶贫工作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弯路变直路,泥巴路变水泥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产业从无到有,村民逐渐富裕,做梦都没想到家乡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在宁都县学校教书5年的邓建平上月回家看望爷爷时,对家乡的变化发出由衷的赞叹。
2015年1月,赣州市委组织部挂点帮扶蒋坑村。该村是“十二五”贫困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劳动力少、产业单一,是挂点干部对蒋坑村的第一印象。“如何改变村子的现状,光有想法还不行,还得落实到行动上,让老百姓看到切实的变化。”市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队长刘江峰告诉记者。通过邀请市林业局、市农粮局、市畜牧研究所等多个单位的领导、专业技术人员到村里座谈、实地调研;组织驻村工作队成员和村民代表到崇义、上犹等地参观学习;召开村干部、村民代表会议等方式,广泛听取他们对农村产业发展、精准扶贫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并制定了精准扶贫工作计划,拟定了山地种植油茶、酸枣树、大棚蔬菜、肉禽养殖等产业发展规划。
确定该村精准扶贫户后,市委组织部组织机关干部,部领导带头与扶贫户通过同干一次农活、同吃一锅饭、同坐一条板凳等方式,拉近与扶贫户的心理距离,认真听取他们的脱贫愿望和想法,准确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切合实际的脱贫计划。同时,先后组织19户扶贫户到周边乡镇、市畜牧研究所、市水产研究所等地学习,帮助他们强化致富意识,提高致富技能,树立脱贫信心。目前,该村落实油茶种植帮扶措施有36户161人、肉禽养殖帮扶措施有8户35人、就业帮扶措施有76户348人、教育帮扶措施有5户23人,政府保障帮扶措施有16户33人。
邓小红是蒋坑村上坪组村民,因为信心不足,怕养的鸡卖不出去,一直不敢扩大养殖规模。通过外出学习,在驻村干部的鼓励下,她试养了500只鸡,卖出第一批鸡后,她的信心大增。现在她不仅扩大了养鸡规模,还养了150对肉鸽,并与市畜牧研究所取得了单线联系,不等不靠不要,主动学习养殖技术。“多亏了驻村干部的帮扶,我才有信心、有能力大规模养殖肉禽。”邓小红说。
思想扶贫是最大的扶贫,思想上的变化是最大的变化。自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大坪乡将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合,着力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从根本上改变扶贫户守旧思想,充分发挥扶贫户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村民理念新了,视野开阔了,思路清晰了,精准扶贫工作自然水到渠成。”大坪乡党委书记朱隆泽告诉记者。
3
产业扶贫促增收
“接下来我打算饲养200只兴国灰鹅,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的人发展肉禽养殖。”肖平香是蒋坑村村民,前几年一直在外从事
保险事业,去年回到家乡后,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她建起了生态农场,饲养了2500只鸭和500只鸡,第一批鸡、鸭卖出后,获得了很好的收益。像肖平香一样,在大坪乡,许多贫困户先后发展了鸡、鸭、鹅、竹鼠、肉鸽、石斑鱼等养殖业,掀起了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热潮。
“只有明确产业、培育产业、提升产业、聚焦产业,才能使贫困户早日脱贫。”大坪乡乡长赖愈晖说,产业扶贫是山区乡精准扶贫的核心措施。
大坪乡坚持产业扶贫为龙头,其他扶贫方式为辅助的精准扶贫方向,变“输血”为“造血”,通过“五统二分”模式,大力发展油茶种植、优质水稻种植、生猪养殖、肉鸽养殖等产业。2014年以来,该乡共投入财政扶贫专项引导资金770余万元,实施产业项目10余个,打造了1100多亩的石子应油茶基地和以章坑寨万林油茶为中心的万亩油茶基地。成立了聚缘稻业合作社,从崇义上堡引进“米香粘”稻种,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技术、确保单产、定最低保护价统一收购”的模式,带动36户精准扶贫户参与有机稻米种植,亩产可达2060元。
同时,大坪乡积极发挥龙头企业东进农牧有限公司的示范带头作用,按照“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成立了由74户农户组成的上期村兴民养猪合作社,其中贫困户12户,贫困户只需签字
贷款7万元入合作社,每户每年可获收益1.8万元,风险由合作社承担。
2015年9月,大坪乡组织村支书到广州市增城区考察学习肉鸽养殖产业,利用该乡致富能人欧阳天亮在增城已规模养殖、技术过关、销路畅通的优势,投资182万元,组建天发肉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计划在今年3月前,在全乡10个村选择300户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户,由合作社借给每户种鸽48对,繁殖的乳鸽由合作社统一回购代销,以“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扶持贫困户发展肉鸽养殖产业。
4
多点开花添动力
针对有劳动能力、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贫困户,大坪乡通过就业帮扶、技能培训,积极为贫困户提供就业信息,努力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该乡帮助79名贫困户在家具厂、制衣厂实现就业;安排16名贫困户在起福果业公司务工;万亩油茶产业基地吸纳62名贫困户实现季节性就业。此外,该乡还创建了精准扶贫电商实训基地,通过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引导贫困户在网上开店创业或就业。截至目前,已举办6期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36人。组织安排20名贫困户参加了南康区光明家具城电子商务扶贫培训班,参训贫困户均顺利找到了工作。
大坪乡创新扶贫思路,将精准扶贫和农村垃圾治理有机结合,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20名贫困户担任村级卫生保洁员,1名贫困户担任圩镇卫生保洁员,在抓好乡村环境整治的同时帮助更多的贫困户实现就业脱贫。该乡贯彻落实“雨露计划”培训政策,组织帮扶干部、乡村两级干部进村入户走访调查,帮助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上报材料。截至目前,该乡共上报41名省级“雨露计划”培训人员补助材料。同时,该乡积极扶持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帮助该乡537名贫困户上报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奖补申请材料,奖补资金总额达93万元。
针对蒋坑村和上期村两个产业贷款试点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坪乡采取“政府+
金融机构+公司+贫困户”的模式,统一为每户贫困户提供1.5万元贷款。由政府承担风险,区工投公司将贷款用于南康
经济开发区相关园区投资建设标准厂房,并按照不低于贷款本金10%的厂房收益,对当年参与扶贫产业贷款的贫困户进行保底分红,每户每年不低于1500元。针对蒋坑村、上期村以外的8个村中年龄小于64岁的低保户和重度残疾户,提供每户1.5万元的农村产业合作社扶贫贷款,贷款将以投资合作的方式参与区工投公司乡镇家具聚集区经营项目,风险由政府承担,参与贷款的贫困户每年可获得不低于贷款本金9.6%的收益。
扶贫花开,香飘沃野。在大坪乡,精准扶贫的号角已经吹响,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在不断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