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上海十三五:科创中心建设如何对接"一带一路"

来源:东方网    作者:吴亮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02日

  2016年“一带一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于1月26日在上海成功举办。该论坛达成“东西部交流交融产业发展平台”共识,共同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业升级转型助力。(1月28日《解放日报》)

  何谓一带一路战略?习近平同志指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欧洲马歇尔计划等历史实践证明,大国的崛起与跨国的区域合作密切相关。“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总人口约44亿,GDP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63%和29%。“十三五规划”明确将一带一路战略作为重要的内需增长点,并希望以此“拓展发展新空间,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目前,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的13个省市和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5个省市都在推进全方位的开放合作,在互惠共赢的基础上整体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2015年3月国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要求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上海“十三五”规划也提出“要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积极参与、主动服务长三角地区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工作,建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何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上海地处海上丝绸之路、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上海在历史上之所以成为远东经济中心,正是依托了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当前,供给侧改革要求通过放松规制、鼓励技术创新、允许要素自由流动、完善制度等多个角度“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上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资源供需、科技研发和产业链等方面存在互补性,具有整合合作的潜力和基础。“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上海与沿线国家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构筑面向全球的互联互通网络,把经济的互补性转化为发展的推动力。为了促进上海发挥产业科技优势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组织援外培训科技人才和建立创新人才的交流平台。依托上海在医疗卫生、纺织工业、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优势,为沿线国家选派援外技术专家,培训技术和管理人才,利用上海科创中心的人才政策优势,结合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产业升级需求,吸引科研创新人才来上海工作。

  二是围绕重大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和科研设施共享。围绕医疗、环保、农业、气候变化等民生需求问题,设立多边合作科技项目;把上海光源二期、蛋白质科学设施等世界级重大科学设施向沿线国家开放,吸引一流科研团队到上海开展研究。

  三是加强企业和科技园区对外开放合作,提高产业技术的辐射力。依托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其海外产业园,开展科技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科技孵化、技术并购、参股等业务,推动以上海优势产业为龙头的“跨国创新战略联盟”,结合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建设,构建“一带一路”技术转移协作平台、技术转移信息与对接平台。

  四是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空间”。建设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平台,健全以国际孵化器为龙头的开放式孵化链,创建国家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培养和集聚国际化高端人才,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国际化科技服务体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

  五是在创新主体上培育五大创新主体,即创新型企业、创客、科研院所高校、创新型园区、创新型政府。注重“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以市场化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

  六是加强与重点国家在重点领域的科技合作。与西欧国家开展先进制造、高科技、众创空间等领域的技术合作;与俄罗斯、中东欧国家开展航天航空、电力、机械制造、新材料、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合作;与南亚、大洋洲、南美开展信息科技、生物医药、农业、食品加工等领域的技术合作;与东盟开展农业、先进制造、信息技术、海洋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合作;与非洲开展农业、医疗卫生、纺织等领域的技术合作。

  七是深化国内外创新合作与管理改革,设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多层次协商制度,如中央-地方的部市科技合作会商机制、本市“政产学研金”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沟通的统一渠道。(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

分享:

来源:东方网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