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要看懂预算关键还在透明度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29日
要看懂预算,关键还在透明度
在今年上海市“两会”上,特地安排了两小时的政府“钱袋子”审查时间。虽然从政府提交的预决算报告及其相关资料来看,两小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是,能够在各种议题那么多的情况下,安排“两小时”的预算审查时间,已经是一个进步了。
事实上,安排审查时间的长短,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政府所提交的预算是否能够一看就懂、一看就明。如果预算编制得简单、明了,代表们能够不动脑子就能看懂、看透。那么,两小时也能够对预算报告能否通过做出正确的判断。反之,预算编制得像天书,安排的审查时间别说两小时,就算两个月,也是枉然。毕竟,代表们不是预算专家,也不是财政财务专家。就算是财政部门的同志,也未必每个人都能看懂。所以,预算的透明度就成了人大代表能否看懂预算、能否做出正确判断的关键。
客观地讲,随着政务信息公开步伐的加快,包括预算在内的各种政务信息,透明度也越来越强了。过去被视为秘密的“三公”经费,现在也能公开了,过去不能公开的许多数据,也能向人大代表提供了。自然,社会各界对政府的信任度也在提升。为什么人大代表如此强烈地要求对预算进行审查,说到底,也是为了帮助政府管理资金、用好资金。
显然,矛盾焦点集中到了政府财政部门身上。因为,财政是代表政府管理资金的,其预算也是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编制的。这就要求,财政部门必须在提高预算的透明度上做更加深入的思考、更多深入的创新。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对预算公开要有正确认识。如果有提高预算透明度的意识,编制清晰明了的预算还是能够做到的,是不会有很大的难度的。实际上,目前人大代表看不懂的预算,主要还是在一些模糊地带,尤其是“三公”经费以及各种专项经费,如果这些能够一目了然,其他方面的预算就不难看懂了。
其二,以怎样的方式让人大代表看懂。要知道,发达国家的预算审查,往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预算审查委员会可能会把预算编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疑虑提出来,要求政府及其财政部门答复。答复不了的,答复不清的,就难以列入预算。自然,提交大会的预算,也就不会存在太大的疑问了。所以,人大的预算审查委员会,能花多长时间对预算进行审查,能否将审查出来的问题全部弄清楚,对预算能否得到代表的认可,很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向人代会提交的预算,一经通过,就要向社会公开。问题是,公开的范围有多大,哪些能向社会公开,这也是预算透明度的关键之一。如果只象征性地公开一些大的数据,接受监督的效率就不可能高。
最后,在每年人代会对预算的审查中,能否把预算报告提前发放到人大代表手中,让代表们先看看想想,可能也是提高预算透明度的一种方式。毕竟,预算编制再透明,也需要花时间看、花时间思考和分析。如果能够给代表更多思考时间,也能对预算的审查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