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old>> 赣州财经频道>> 赣州县域经济 >> 正文内容

红色池江绽放新活力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8日

    池江,是一方红色的土地,更是产业发展热土。近日,记者在大余县池江镇看到,圩镇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特色产业呈现竞相发展势头,红色生态旅游火热……
 
    民生实事暖民心
 
    “过去,大清早街道两旁就摆满各种摊点,村民蹲在马路两边卖菜,不仅街道拥挤不堪,还容易出现各种矛盾纠纷。”在圩镇上生活了20多年的邱世瑞说。池江镇圩镇位于323国道旁,是辐射省内外周边6个乡镇的经商交流中心,车流量、人流量较大。由于圩镇没有一个集中交易的农贸市场,这成为多年来制约圩镇经济发展、商品流通、群众买卖交易的瓶颈。
 
    为从根源上改变“以路为街、以路为市”的现状,池江镇投资近60万元在圩镇建起了农贸市场,让群众有一个集中交易的平台,并对国道及圩镇主干道进行整治。如今,走在池江圩镇上,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圩镇主干道不再拥挤,车辆、行人各行其道,井然有序。远处蓝色的钢架大棚搭建的农贸市场格外引人注目,宽敞牢固的大棚内可容纳上百个摊位,蔬菜、水产、副食等都分门别类地规范管理。“有了农贸市场,下雨摆摊也方便。”在圩镇摆摊的黄万年说。
 
    无独有偶,令池江镇在外乡贤刘浪高兴的是,他所在的高林村到323国道的村组道路拓宽了。这条扩宽为5米、长4公里的村主道路,解决了高林村交通不便、农产品运输困难、大货车会车困难等难题。而类似于这样的幸福事在池江镇还有很多:投入80多万元硬化8000米水渠,投资100万元对池樟公路池江圩至铁路下段进行升级改造,良种场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主体完工、二期全面启动,投资80多万元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做强产业增收入
 
    “看到周边那么多地被抛荒觉得可惜,于是去年在乡镇干部的协助下流转了80多亩地种甘蔗。”正值甘蔗收获时节,庄下村村民刘典家愈发忙碌起来。池江镇自古就有种甘蔗、制红糖的传统,像刘典家这样的甘蔗种植户,在池江镇有近2000户。但由于村民分散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农民种甘蔗效益并不高。乡镇干部结合实际,鼓励种植大户带头,引导村民规模种植,打造产业示范基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送技术下乡等活动,引导农户规范化绿色种植,并组建了镇、村、组三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及时为村民提供种植技术、市场销售情况等信息。
 
    熬制红糖是池江镇的一项传统手工业。“这要感谢乡镇干部啊,原来传统小作坊式熬制红糖,不仅效率低,出糖量不高,产品质量也受影响。他们便鼓励我办个红糖加工厂,还帮我办理相关手续,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村民吴德华新开办的加工厂2015年投入生产。记者在加工厂看到,从甘蔗到红糖要经过压榨、过滤、熬制等十几道工序,半机械半手工,工作人员不停地忙碌着。“现在要一天24小时进行生产了,每天可加工生产1000公斤红糖,压榨后的甘蔗渣还可当燃料利用。”吴德华告诉记者。在镇政府帮扶引导下,该镇2015年新增了七八家这样的红糖加工厂,满足了该镇的甘蔗加工需求。
 
    好糖也需勤吆喝。“2015年有了电商平台后,红糖卖得最好,目前光网上就卖出了1万多公斤红糖了,不仅在周边县、市热销,还远销新加坡等地。”刘典家告诉记者,这得益于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推介当地红糖。池江镇干部想在前、干在前,通过前期摸底调查,鼓励引导种植大户触网电商,利用“互联网+”销售红糖。该镇建立乡镇代办点,给村民代卖土特产品;组织种植大户到1号店等大型互联网商城参观培训;电商服务中心、培训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办,并协调完善配套物流设施。该镇严把质量关,不仅将红糖送至省、市相关部门检验,镇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还不定期抽检,督促村民保证食品安全。
 
    “因为无任何添加剂,红糖品质佳、口碑好,市场供不应求,一年的纯收入有三四十万元。”刘典家看着一罐罐装好的红糖,甜在心里,红糖已然成为村民重要的致富产业,并带动更多贫困户就业。“下一步我准备扩大种植规模,有机会再办个加工厂,注册自己的商标。”说起以后的打算,刘典家信心满满。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产业扶贫奠定了基础,该镇带动180多户扶贫户种植500多亩花生,40多户贫困户种植100多亩玉米,20多户贫困户养猪500多头……
 
    红色旅游促发展
 
    “周末带着孩子来池江游览陈毅同志旧居等红色景点,让孩子接受传统爱国主义教育,觉得很有意义。”从赣州市中心城区过来的游客李兰说。池江镇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赣粤边红军游击战的中心区域,赣粤边特委机关常驻地之一,红军下山改编抗日集结出发地,进行过著名的“池江改编”,有陈毅同志旧居等红色旅游景点。
 
    如何有效利用红色生态旅游资源推进旅游活镇?池江镇从乡村生态红色旅游着手,倾力打造一条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红色生态旅游精品路线,筹集120多万元对核心景区陈毅同志旧居进行整体维护整修,对陈毅同志当时的生活场景进行了复原,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修建了环形游步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此外,该镇挖掘红色文化,进一步丰富红色旅游内容,收集整理了一本《池江镇红色文化选编》放至景区宣传,并作为该镇乡土教材发至各乡村小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拍摄了一部《红色池江,梦回彭坑》微电影,在微信和网站上宣传推广;编排了一出以陈毅同志《赣南游击词》记叙场景为剧本的情景剧,作为宣传旅游的保留剧目;设计了一组以红军军旗、红军步枪、周篮嫂竹篮送饭为形象的景区标志物,以便更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
 
    随着该镇旅游影响力的提升,前来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景区周边的农家乐、农家旅馆、旅游纪念品、特产店等随之兴起。“每逢节假日,来这吃农家特色饭菜的游客络绎不绝,人多时一天有七八桌。”村民刘小英在自家办起了农家乐。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不仅提升了该镇的形象和影响力,还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更促进了和谐秀美乡村建设。2015年,该镇入选江西省美丽宜居小镇,成为我市唯一入选乡镇。“下一步将探索实践‘互联网+农业’‘互联网+乡村旅游’‘互联网+小城镇建设’等模式,充分运用微信等平台,推进智慧池江建设。”该镇党委书记罗志静胸有成竹地说。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李优福 陈永财 记者刘水莲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