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险企年末还在忙偿付能力:提高股票公允价值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22日

    除了举牌 险企年末还在忙偿付能力
 
  注入资本、提高股票公允价值,成为险企最常用手段
 
  离12月31日仅剩10日时间,险企在年末除了频频举牌外,还在忙另一件大事———如何提升自身的偿付能力。
 
  南都记者昨日从多位资深保险行业分析人士处获悉,注入资本、提高股票公允价值,是险企提高偿付能力的最常用手段。保监会昨日已披露5家险企业于12月增资的信息。而一位业界资深分析人士昨日则透露称,为提供公允价值,很多险企将99%的股票放在A FS (A viableforS ale)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列项下,不足1%放在可交易金融资产中。据南都记者查阅120份年报发现,除了股票外,占据保险机构投资较大比重的债券、基金、债权投资计划以及股权投资基金等大部分都归属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列项下。
 
  除了举牌,年底还有增资潮
 
  提升偿付能力及在资本市场举牌,比积极开抢保费收入“开门红”更吸引业界的关注。而南都记者昨日从多位资深保险行业分析人士处获悉,注入资本、提高股票公允价值,是险企提高偿付能力的最常用手段。
 
  保监会昨日就一口气披露了5家险企业于12月增资的信息。据披露,12月10日,阳光财险获增资至50 。88亿元,同日阳光人寿获增资至183 。425亿。丘博保险(中国)亦从3 。399亿元增至4 。209亿元。爱和谊日生同和财险亦从5亿元变更为6 。25亿元。利宝财险从13.713亿元变更为14 。213亿元。同样于昨日披露的是,12月9日,中煤财险注册资本变更为6亿元。
 
  令人关注的是,在11月已有吉祥人寿等多家险企进行增资或宣布变更股东。
 
  提高股票公允价值
 
  事实上,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增幅将对偿付能力产生较大影响。而根据此前偿付能力的计算标准,实际资本为认可资产减去认可负债,而偿付能力充足率为实际资本除以最低资本。在“偿二代”于2016年初实施之际,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亦对现时的险企影响较大。
 
  南都记者从业界获悉,影响实际资本的因素中,资本交易即股东增资是寿企经常采取的手段,而年底增资潮亦集中发生。在非资本交易和事项中,承保业务收益、投资收益、其他收益以及资产非认可价值变动等,是提高认可资产的主要因素,从而提高实际资本的手段。尤其显著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交易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上升,可以导致实际资本增加。
 
  事实上,根据多份险企年报来看,编制财务报表时一般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但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项目除外。
 
  一位业界资深分析人士昨日则透露称,为提升公允价值,很多险企将99%的股票放在A F S(A viableforSale)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列项下,不足1%放在可交易金融资产中。据南都记者查阅120份年报发现,除了股票外,占据保险机构投资较大比重的债券、基金、债权投资计划以及股权投资基金等大部分都归属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列项下。以某险企2014年偿付能力为例。该险企于2014年年度偿付能力较2013年增加247%。“认可资产增加2 8 。1 %,认可负债增加18 。43%,认可资产的数额增幅大于认可负债,从而使实际资本较20 13年上升141.78%,增幅大于最低资本。”据险企解释,原因一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可交易金融资产浮盈是对认可资产影响较大的因素。截至2014年年底,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浮盈25 。98亿元,可交易金融资产账面浮盈2.02亿元;原因二则是该年度募集次级定期债12 。5亿元,提高偿付能力。
 
  降低最低资本或有难度
 
  事实上,对于部分处于财务亏损期的险企而言,拓展业务成为消耗资本的主要原因。
 
  南都记者查阅多份年报获悉,部分险企由于财务亏损,规模比较小、费差损依然存在,机构拓展的投入较高,导致实际资本的相应减少。而为了拓展业务规模推动万能险分红险业务,亦推动最低资本增加,从而对偿付能力造成双重压力。
 
  结构调整将可以促使最低资本有所降低。据悉,因《关于普通人身保险费率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长期人身保险业务与风险保额相关的最低资本的要求较之前降低,曾在2013年部分抵消当年度新业务增长带来的最低资本要求。不过,目前已有多家险企在大力发展万能险等短期人身险业务,这部分规模增长迅速。
 
  采写:南都记者梁小婵

分享:

来源: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