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州市金融网 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old>> 赣州财经频道>> 赣州工业 >> 正文内容

因绿色而美丽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4日

 

    铺设天然气管道,推进“煤改气”工程。特约记者谢建春 摄(资料图片)


    □刘世平 记者彭雪英 特约记者朱建华
 
    寒冬的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机蓬勃、活力迸发。其繁忙生产的景象下,随处可见生态元素、绿色美景,为这个国字号的工业平台增添了光彩。
 
    一头是主攻工业,实现三年翻番的铿锵步伐,一头是保护生态环境留住青山绿水的责任担当。结合县情实际,赣县作出抉择:推动工业实现绿色崛起。有数据为证,今年前10个月,赣县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30亿元,用于生态工业建设的投入达1.63亿元。
 
    赣县,因工业而崛起;工业,因绿色而美丽。赣县县委书记胡晓平坦言,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既要让赣县群众共享工业发展的成果,更要让赣县人民同享蓝天白云的美丽。
 
    1
 
    力推“煤改气”,改出一片新天地
 
    眼下,赣州诚正有色金属公司灼烧厂厂长卢致明的心情就和厂子里的环境一样“美丽”。记者信步在该灼烧厂内,但见绿树摇曳,干净整洁的车间里,空气清新。很难想象,这是一家稀土加工企业。卢致明告诉记者,这良好的生态环境得益于赣县里实施的“煤改气”工程。如今,这项举措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还挽回了以前每年停工限产损失的几十万元。
 
    何为“煤改气”?赣县环保局负责人介绍,就是让企业原先使用的燃煤锅炉改为燃气或者燃电锅炉,从而一举解决园区空气污染的问题。据悉,为推动“煤改气”工程,赣县在资金、安装、管道铺设等多个方面想方设法,实行“企业消化一点、气价优惠一点、财政补贴一点”,对按计划完成改造的企业,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一次性补助。在施工进程中加强与园区企业联动,实行“五个一”挂点服务企业制度,即“一家企业、一名县领导、一个部门、一支队伍、一套服务措施”,对企业实行全天候保姆式服务。
 
    来到赣县红金稀土公司,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公司总工程师张善琦,这名企业高管当场就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从表面上看,生产一吨产品烧天然气成本比燃煤多500元,“煤改气”工程企业前期需投入105万元,但是看长远效益还是天然气更划算。企业改烧天然气后,每年能节省脱硫除尘等排污费用30万元,减少锅炉工工资支出10万元,节省电费50万元,加起来每年成本费就节约了90万元。
 
    “在我看来,隐性效益具有更大的意义,由于天然气热效率达98%以上,远远高于燃煤的60%,生产的产品性能更稳定,更重要的是污染问题解决了,老百姓满意了,这种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社会效益,更是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张善琦说。
 
    目前,赣县24家企业已经全面完成改造,全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硫600吨、氮氧化物400吨、烟粉尘400吨。
 
    2
 
    延长“循环链”,垃圾废物变成宝
 
    在赣州诚正稀土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内,冒着腾腾热气的水从生产车间流向冷却池,冷却后又流回生产线上循环使用;谱赛科(江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甜叶菊废渣经过发酵后,成为果业基地的优质肥料……走进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犹如走进了一个神奇的魔法世界。其做法是循环经济,带来的结果是垃圾废物利用最大化。
 
    在赣县人的眼里,没有绝对的垃圾废料,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在赣州诚正稀土有色金属有限公司,2012年投入循环用水设备,当时投入300万元,如今该公司一天能循环利用50吨水;利用先进设备,废水里的有色金属循环再利用,一年就能节省费用100多万元,既节约了成本,又减少了污染。
 
    据悉,赣县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兴工强县的重点来抓,着力引导企业走“大循环、小循环,垃圾废料都用完”的循环经济模式。赣县聘请专家高起点编制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规划,从园区定位、企业准入、企业布局到产业培植都紧紧围绕“循环”二字做文章,以园区为重点区域,搭建循环经济发展平台,通过园区内企业之间纵向、横向链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再生利用,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该县钨、稀土废料回收利用产业链已初具规模,“甜叶菊渣—生物沼气发电”“粉煤灰—新型建材”等特色循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循环发展已经成为赣县工业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一大亮点。据了解,赣县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大循环的循环经济模式基本形成后,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由2.0吨标煤下降到1.6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城镇)由130立方米下降到95立方米;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50%提高到7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60%提高到80%;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废水排放量分别下降20%。
 
    3
 
    喜念“生态经”,园区处处好风景
 
    入夜,华灯初上。在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鑫业大道、红金大道等主干道上,休闲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记者随机采访了正在红金大道散步的居民陈正明,他说:“现在园区的生态越来越好了,道路宽敞洁净,两边植被郁郁葱葱,园区处处都有美景。”
 
    到处都是绿树,到处都是花草,到处都是休憩散步的居民。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背后,则是该县生态园区建设所付出的努力。据悉,该县从沿海发达地区请来专家,在编制赣县生态园区建设规划上,从园区定位、园区承载,到企业准入、企业布局等方面,都紧紧围绕“生态”二字做文章。
 
    同时,赣县严把入园企业环保关,对招商引资企业特别是入驻园区的企业设置了“绿色门槛”,由环保部门对入园企业进行论证,要求入园企业必须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设施建设,不得污染和影响周边环境;大力引导园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企业从产品设计、原料选用、工艺控制和厂房建设等不同层面开展清洁生产,推出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尤为重要的是,赣县摈弃了以往“园区只抓生产,只放企业”的浮躁,一并规划建设了国际交流中心、众创空间、金融服务中心、平台型物流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休闲娱乐、餐饮酒店等设施,连续十多年在园区开展全民植树造林活动,并在距离园区比较近的城北规划建设了城北湿地公园,把“产城融合”的理念展现得活灵活现。正如赣县企业服务局负责人所说:“园区就是城市的一个部分,我们就是按照规划城市的理念来规划园区,推行建设公园的方法来建设园区,只要让企业主舒心住下来,安心扎下根,我们就不愁没有好项目,没有大项目。”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