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蓝天岂能靠吹?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04日
一周之内,华北地区的人们经历了一次心情跌宕起伏的过程。周一和周二被“破表雾霾”笼罩的天空,在北风终于“搞定了进京证”之后,迎来了透亮冻人的“北风蓝”。朋友圈晒晴天心情好的有之,晒对比图的亦有之,一时间,似乎北风吹出了晴天,又“吹掉”了对雾霾的思考。
2011年的时候,北京公布了《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1-2015年大气污染控制措施)》,计划到2015年蓝天数要达到80%(即292天)。2015年已经到了最后一个月,北京市一位官员表示,之前他说完不成大气污染治理任务就“提头来见”是一句玩笑话。
这个表态相比浓重的雾霾更为令人担忧,到底政府对于治理雾霾的态度坚决到什么程度?究竟有哪些利益集团在阻挠治理雾霾的脚步?每年两会无数代表和委员提出的治霾措施到底有多少被采纳了?
问题并不能随着北风的到来而消散。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社科院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中国雾霾天气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化石能源消费带来的大气污染物逐年增加,主要源于热电排放、工业尤其是重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居民生活及地面灰尘等。
因为油品质量不过关,汽车尾气被列为雾霾主要源头之一。由此人们注意到,为防止成本加剧而被故意拖延的成品油油品升级计划在2015年仍然难获进展。据了解,油品升级最大的成本是初期新上装置的巨额资金投入。短期成本过高,投入回收期较长,成了炼厂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除了汽车尾气之外,产能结构升级尚未完成的许多高污染行业的企业仍然是地方政府的摇钱树。排放的滚滚黑烟背后,实际上就是利益格局无法撼动,甚至一些地方环保部门的管理人员收了好处,已经成了当地污染企业的“代言人”,帮助其造假逃避检查。
就在几年之前,全网络知识分子转发的一部民间纪录片描述了雾霾的严重性,当时很多专家指出采访不够专业,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然而,这一次专家又被雾霾“闷了一个跟斗”。经过四年的博弈,雾霾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变本加厉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而这一次,发出声音的人却更少了。很多人为了躲避雾霾选择了迁徙,自称自己是“环境难民”,也有行业分析师将雾霾看作市场机会,极力推荐相关股票。
口罩脱销、空气净化器一机难求、清肺药方被转遍朋友圈,这些曾经的特殊场合用品如今变成了生活用品。与此同时,健康医疗板块的企业一直被各大券商看好,风投也急迫地要进入这一领域瓜分蛋糕。听起来蛮讽刺的,因为雾霾带来的不健康,导致了健康产业井喷。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12月2日,连同蓝天一起到来的还有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此次会议决定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大幅降低发电煤耗和污染排放,到2020年改造完成后,每年可节约原煤约1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亿吨,电力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可降低60%左右。希望到那一天,我们不会再在雾霾的阴影里坐等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