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京津冀一体化要把“均”字落到实处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02日

    11月26日,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刘鹏飞透露,经国务院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同意,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2014 - 2020年)》已获批,近日即将印发。这一消息让社会各界再度聚焦京津冀一体化战略。

  作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京津冀一体化一直被视为经济新常态下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点的关键动力之一。7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动会议已定下基调,明确“要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严防在北京周边盲目炒作房价”、“在交通、生态、产业三领域率先突破”等八项重点议程。可以说,此次交通一体化规划即是对该思路的具体实践。

  实际上,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已经在多领域逐步展开。日前工信部及京津冀三地政府在石家庄举办了“2015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为三地在先进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搭建对接平台,活动现场三地签订了总计2900多亿元的项目协议。

  可以看到,京津冀一体化的交通一体化、重点三产率先突破等工作正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河北、天津两地也可借此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对于人口达到2000多万,正面临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空气污染等问题困扰的北京而言,这些“大城市病”能否缓解甚至根除?转移到津冀地区的产业能否吸引到足够的人才和资源?从目前的情况看,要解决这个棘手问题还需把“均”字落到实处。

  首先,“均”字落到实处意味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整体蓝图中需强调均衡,破除以北京为中心的“摊大饼”思想。

  其实,早在4月3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炉之后,就有专家批评过其中部分理念,指出“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格局还是延续了以北京为中心的“摊大饼思维”,称这么做只会把“饼”摊得更大一些。如此设计固然有现实层面的考虑,但是将地区划分为核心和外围区域,很容易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

  当然,强调均衡不是要“平均”,城市功能的错位发展才是关键。但目前,由于京、津、冀三地在资源配置优先序列上,还存在先京后津最后冀的等级差别,无论是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方面,还是在重要机构、职业机会等层面,北京均吸附了大量的优质资源。这样“不均衡”的资源配置难免会持续吸引大量人才流入北京,疏堵北京、发展津冀的愿望难以实现。

  其次,“均”字落到实处意味着,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时,高产、低产的疏解要均衡。

  京津冀一体化的相关方案中早已明确,要“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但是,按照目前规划,北京更想要的是把低端产业疏解出去,把高端产业留下来。 其中,交易市场算是疏解北京的重点项目之一。从2014年至2015年上半年,北京市减少了121个商品交易市场,合计减少营业面积115.1万平方米。其中,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六区内被疏解的87个市场一共减少了1.5万个摊位、影响4.6万就业人口。

  看起来,此举确实能让人口密度高、拥堵严重的北京缓口气。但是,要将北京打造为一个精英集聚区的愿望美好,但离开了广大低端服务提供者是否可行?此外,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北漂”同时也是新生的奋斗者而言,他们是否能承受“低端”服务退出后更高的生活成本,“寒门出贵子”的概率会不会更低?

  不仅如此,仅仅疏解低端产业,能否真正解决北京的拥堵问题?实际上,北京之所以成为“首堵”,其根本原因不在于低端服务者众多,而在于医疗、教育资源、职业机会等相对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的集中化。遵循现有思路来疏“堵”,恐怕未必高效。

  当然,为改变这种“中心化、摊大饼”式区域发展思路引发的资源集中以及拥堵现象,北京市已经做出了突破式的探索。

  11月25日刚闭幕的北京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正式公布了北京行政功能搬到通州的消息,会上提出:确保2017年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迁入通州区有实质性进展,要求科学规划,倒排工期,建设好增量,调整好存量,探索积累经验。显然,北京市委希望借行政服务中心布局到中心城区以外,使北京市内的城市形成“多中心”的布局,从而分散两个中心带给城市的生活、交通压力。

  同理,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症结也在于破除中心化,实现区域间优势资源的错位但均质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打破区域内资源占有的等级差异,打破居于优势地位城市产生的“虹吸”效应,让区域内形成真正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推进协同、高效发展。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郭豫亮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