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病患急救生死旅途 救护车不能成为生意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30日
病患急救生死旅途,救护车不能成为生意
11月22日,乘客张先生网上发帖称其11月9日乘坐南航CZ6101次航班时突发疾病,飞机在降落50分钟后才打开舱门,机组人员和机场救护人员互相推诿,均未及时施救,导致其病情加重。这“15小时生死旅程的三分之一”经历,几天时间成为各界讨论的焦点,航空公司、首都机场、救护人员等多方责任主体被摊在公众面前,见死不救,拖延时间,效率低下,冷漠无情,网上不乏这样的评价。
然而,更恶劣的还在后面。11月26日,当事人再发帖,质疑北京市999急救中心,称自己在转院过程中遭到急救车工作人员欺骗,以协和等三甲医院挂不上号为由,舍近求远、将其送往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涉嫌利益输送”,并最终向999急救中心的上级主管部门红十字会投诉。据《新京报》报道,北京999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已向当事人表示道歉并愿意赔偿,其称“领导都在美国,已经改签了机票回国解决此事”。
一场突发疾病引出的应急系统乱象,可以说是步步失守。乘客在与航空公司运输合同生效期间发病,航空公司在其间的大多表现尚可,但等到飞机降落,50多分钟,眼看着窗外的救护车却无法开机舱转运病患,这其中的责任在航空机组与涉事机场之间已经开始有些纠缠不清。飞机飞行途中,乘客突发疾病,机组人员应有基本的应急处理,当飞机着陆后,则应有机场塔台应急小组协调各方进行处置,尤其是机场的地勤服务和救护待命小组的协调,但生死旅途的夺命一环,却也由此开始。待到机舱门打开,首都机场医院的救护人员与机组人员因为由谁来把病患扶下飞机而争吵不止,着实令人吃惊和心寒。
病人自己强忍病痛下飞机、爬上救护车,病人事后对航空公司、机场医院救护表示谅解,在这其中的应急机制缺失、责任分配不清的问题,并不因事后的谅解而淡化甚至不存在,只是说,更恶劣的问题、更致命的环节还在后面。机场医院几经折腾却无力诊治,转诊过程中出现的北京999急救中心,成为事件后续的不二焦点。按照当事人讲述,999急救车忽视医生提出送至较近的朝阳医院或协和医院(均为三甲医院)的建议,舍近求远,将其拉至更远的999急救中心,而且这其中还涉嫌利用患者在危急状况下的信息盲区,误导、欺骗病患,事后发现所谓被拒绝运送的相关医院“挂不上号”的说法并不成立,则当事人所怀疑的利益输送便最起码至今无法排除可能性。
120系统和999系统的区别,不是亲身经历过医疗救护的人可能永远都分不清(也无兴趣分清)。经过这么一场生死救援,很多人才第一次知道,两家主管单位不同的急救系统,可不仅是收费有差异,其中的玄机还有很多。按照999急救中心官方信息,该急救系统是隶属于北京市红十字会的事业单位,但不管隶属关系如何,999的救护车是不是必须要把人拉到自己的医院去,却有还算明确的规定在。2014年开始施行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里,对此的要求是“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而在本次运送过程中却完全没有看到相关原则被遵守,舍近求远、游说病患去自家医院,整个过程看不到急救的紧迫性,却是满满的生意经。梳理旧新闻发现,关于120和999两个系统的统筹调配问题,北京市相关部门在五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协调,到现在依然没有结果。此外,网络残存的痕迹之中,还不乏“999是私人的……不管多远一律拉到清河的999急救中心”之类的传言,也让事件调查本身多了一分悬疑,主管单位红十字会出面调查是不是还有公信力,也成为问题。
非常耐人寻味的是,按照本次事件中体现出来的各方责任推脱逻辑,两个急救系统的统筹调配改革本不该这么难,在其中起作用的,除了救援的逻辑,是不是确实长期存在某种商业的逻辑?这是已经承诺要调查个案的相关机构,需要一并给公众的一个回答,甚至是更重要的一个回答。救护车不能成为一桩生意,这是“急救门”事件发酵到今天,无论当事人还是公众,都最迫切关心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