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13日
徐 骏作(新华社发)
近段时间以来,手机被“偷流量”的事件频频曝光。广东顺德一位消费者投诉称,自己的手机在抽屉里充电,却在3小时内被告知用了23G的流量,必须补缴1100多元上网费。中国电信技术人员与手机厂商工程师调查后确认,异常流量是由手机内某款应用软件重复下载大流量文件产生的。智能手机上的各种APP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铺设“陷阱”,偷取消费者的相关信息或流量。为此,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规范设定手机软件的技术标准和门槛,推动清除霸王条款,解决手机预装软件无法自由卸载的问题;同时,更要加大对软件应用商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时锋)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