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金融公司 >> 正文内容

央行组织推广P2P公司试点 以实物众筹等为农民融资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13日

    互联网+破解农村融资难点:项目增信
 
  人行广州分行正组织推广P2P公司试点,以实物众筹等方式为农民融资
 
  近日,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正在组织一批P 2P公司试点“互联网+信用三农”,希望能够通过互联网金融寻找到破解农村融资难的办法。目前广东有四家P 2P公司正在人行广州分行的牵头下进行上述试点,通过实物众筹等方式为农民筹集资金。不过,如何从试点转化成为可复制性的常规性项目?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广州e贷总裁方颂对南都记者表示,试点成为常规化,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农业项目的增信问题。
 
  路径:债权众筹、实物抵息
 
  据悉,为了探索互联网金融服务农村问题,近期,在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的推动下,有关社团组织广州e贷、PPm oney、正勤金融、点筹金融经过多番调研和精心设计后,分别推出连山“采胜有机生态米”、云浮“益粒米”、云浮“聚龙米”、梅州“家庭农场生态大米”等农业众筹项目,先后筹集资金62万元。
 
  “三农”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个难题。目前农户资金借贷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向银行贷款,但农户需要提供抵押或由公务员担保———这使得大部分农户因不符合条件而无法得到贷款。其二,则是通过民间借贷,但利息较高。
 
  与传统金融机构抵押贷款、P2P网贷现金还本付息的模式不同,以“债权众筹、实物抵息”模式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是此轮广东“互联网+信用三农”上线项目的最主要特征。以此次试点中,点筹金融上线的D C农场-梅州科诚家庭农场生态大米项目为例,该融资方式中,投资人通过点筹金融平台认筹农场的大米,认筹费包含地租及认领期间的育种、有机肥料、除草、人工管理费用等。大米项目结束后投资人可获得投资权益回报和实物回报。
 
  “相比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扶持‘三农’有两大优势。”广州e贷总裁方颂表示,农村金融具有强烈的周期性,但传统金融无法满足农民周期性的资金需求,互联网金融则可根据农民贷款需要设计周期灵活产品,解决农民燃眉之急;此外,互联网可以融通社会力量,让城市富余资金回流农村,以发达地区反哺欠发达地区,实现项目供需两旺。“第二点,是用创新降低了违约风险。”其以“债权众筹,实物抵息”模式为例,指出农户只需按期归还本金,无需再额外支付利息和其他费用,既减轻了负担,又实现了销售。
 
  农业项目增信成为最大难题
 
  “一个贷款项目,必须确保本息。”方颂指出,但是农业贷款最大的问题在于很难抵抗天灾。但从目前看,针对农业的贷款目前仅有水稻有相关的种植险,其他的农业品种一概没有。“我们跟广州最大的保险公司沟通,试图引进它,但是似乎跟难,要达到很大的规模他才有兴趣介入。”方颂指出,目前大多数农业项目的贷款都针对水稻,正是因为水稻可以引入增信,因此要将试点成为常规化的项目,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农业项目的增信问题。
 
  此外,农村信用贷款不良率较高是解决农村问题时无法回避的。“对此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现在采取的多数是一个核心企业+关联农户的担保方式,或者农户间的互保。”一位参与试点的平台相关负责人指出,但这种方式最大的担忧是,一个村出现一起违约即有可能造成大规模的违约。
 
  在试点中,有平台也指出,希望得到政府相关资金的扶持。方颂就表示,政府支持三农力度很大,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扶持资金找不到项目,钱没有用完的情况。“能不能拿出一块来作为政府的信用担保、政府专项资金进行相关项目的扶持和补贴呢?”方颂称。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法律事务处处长、广东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联合会秘书长张劲在回答南都记者提问时表示,“互联网+信用三农”将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探索此种方式是否能走得通,投资人是否愿意将投资资金投入到类似的项目。第二部是建立征信体系。而第三点将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如何从政策和制度上进一步进行支持。张劲称,从目前推出的项目看,已经证明试点是走得通的。而目前人行已经牵头在进行农村信用征信建设,完善机制。未来将进一步研究如何进行相关政策的支持。
 
  采写:南都记者 陈颖

分享:

来源: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