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领头雁”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05日
时下,正是硕果累累的季节。在上犹县紫阳乡下佐村,活跃着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身影。他不时到张家看看稻穗,到李家问问情况。他就是上犹县紫阳乡下佐村的共产党员、种粮大户谢金山。
40岁出头的谢金山,勤劳朴素,深受村民信任。他不仅自己栽种了80余亩优质水稻,还不忘发挥共产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回家乡承包责任田
下佐村位于紫阳乡西北部山区,距离乡政府12公里,距离县城65公里,全村28个村民小组共805户人家。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限制等原因,大山阻挡了村民们的致富梦。
2006年底,谢金山从外地回家过年,多年远离故土的务工生活让谢金山倍感疲惫,他渴望在家乡能够得到发展,村民们能够走上致富之路。于是,谢金山与村民交流后,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现在外出务工的人这么多,眼看家门口大片的良田无人耕种,何不在家发展优质稻种植?
说干就干,在听取了多方的意见之后,谢金山把外出务工农户的责任田承包过来,总共40多亩。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虽然换来了丰厚的收获,但由于工作效率太低,着实把谢金山累得够呛。谢金山心里盘算着如何进行技术更新的问题。
巧干实干发家致富
2008年,谢金山不顾家人的反对,把家中的耕牛卖掉,买回了一台耕田机。由于多年未种田了,业务生疏的他向村里的老一辈请教耕作经验,并开始学会了上网,在网上寻找并学习水稻耕作方面的知识。随着新农村建设,村里有了农家书屋和远程教育平台,谢金山又通过新平台学习水稻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机械操作等方面的知识。记者来到他家时,发现在他的床头放着多本关于水稻耕种方面的书籍。
通过刻苦努力学习,谢金山成为当地的科学种田能手,实现了从土办法、土经验种田向科学种田的转变,耕种不仅变得省时省力,还产量大增,他的40余亩水稻获得了大丰收。
领百雁展翅共齐飞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尝到了发展优质稻种植的甜头后,谢金山马上鼓励同村的谢才德、李永荣、明金华等一同发展优质稻种植,并成立了优质稻种植合作社,发展社员16名,总种植面积达800亩。
几年间,谢金山的优质稻种植面积扩大到了80余亩,成为紫阳乡的第一种粮大户。可是面对村里的贫困户,谢金山总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贫困户如何跟着大家一起脱贫致富,这成了谢金山考虑最多的问题。在谢金山的鼓励下,村里的刘继军、王兰河等贫困农户先后加入合作社。为了在村民中推广机械耕作,让村民种田有更大的效益,谢金山还先后借钱给6户贫困户,帮助他们购置耕田机。为了解决大家担心购买机器后无人修理的问题,谢金山利用农闲时间仔细钻研如何维修农具机械,不久便成为农机维修的好手,村民的机器坏了,他随叫随到。
提起谢金山,村民李永荣心里非常激动,他说:“谢金山看得长远,且愿意帮助我们,大家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如今,全国上下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谢金山又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他说:“看来我决定回家乡发展的选择没有错,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一定要抓住这个好时机,扩大产业规模,打响紫阳优质稻品牌,带动帮扶更多的村民一起脱贫致富。”
采访快要结束时,谢金山对记者说:“目前,紫阳乡优质稻种植有了较大的规模,还建起2个加工能力近500吨的稻米加工厂,这里产的大米在全县小有名气了。下一步合作社将重点打造紫阳大米品牌,让更多人喜欢上紫阳大米,让更多乡亲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