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新格局: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30日
对外开放新格局: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
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坚持开放”作为发展理念加以强调,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认为,通过开放型经济走向全球经济的中心大国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都将与“开放”紧密相连,全球的资源都会被“请进来”到中国参与配置,而中国也将“走出去”参与全球资源配置。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这是一份在国际视野下制定的五年规划。”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表示,这集中体现在“一带一路”进入“十三五”规划,这一战略构想将树立“十三五”规划中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据了解,在即将完成的“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位,进出口贸易总量从世界第二位上升到第一位,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在2014年首次达到世界第一位,对外直接投资也由2010年的688.1亿美元增加至2014年的1231.2亿美元,达到世界第三位。王文预计,到“十三五”末,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和资金双向流动规模在全球的比重也将进一步上升。
对此,瑞银证券H股策略分析师陆文杰表示赞同,他预计未来三年中国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总额预计超过2000亿美元。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基建、旅游及其相关的地产、金融等行业都将迎来巨大商机。
谈及自贸区战略,王文表示,自贸区战略将成为我国用全球化视野谋划国际经济合作新方略的重要形式。
王文提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完成从产品“走出去”深化到服务“走出去”,而遍布全球的自贸区网络就是为这种深化搭建的一座座桥梁。中国将会迈上从“产品出口国”到“资本出口国”的新台阶,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措施会陆续推出,如存款保证金制度,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汇率改革,允许民营资本组建商业银行等。
此外,中国还会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建设。王义桅表示,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成立,充分显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改革国际金融秩序所做出的努力。“十三五”期间,上述金融机构将陆续投入正式运营,必将为中国和全球金融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