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保险消息 10月17日,由北京保险研究院(以下简称“保研院”)主办的“第二届北京保险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保险管理监督委员会副主席陈文辉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陈主席在讲话中表示国际保险监管规则对中国保险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中国保险监管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既受益于国际交流与合作,又能够为国际保险监管规则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对对进一步办好北京保险国际论坛的几点希望。
以下为陈主席讲话文字实录: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来参加第二届北京保险国际论坛。
保险业是中国金融业较早实现全面对外开放的行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到目前为止,共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56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了营业机构,同时中国也有12家保险公司在境外设立了37家营业机构。作为重要的新兴保险市场,中国保险业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更好地服务本国经济社会建设,离不开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由北京保险研究院主办的北京保险国际论坛,就为中外保险业通过共享经验实现共赢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首先要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今天,我准备与大家交流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结合中国保险监管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谈一谈国际交流对保险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是围绕进一步办好北京保险国际论坛,提出几点希望。
一、中国保险监管体系建设与国际交流合作
从监管者的角度看,国际保险监管规则对中国保险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中国现行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偿一代)始建于2003年,在资产负债评估方法上借鉴美国的法定会计原则,在最低资本要求上直接采用欧盟偿付能力I的标准。应该说,偿一代在促进保险行业建立资本约束理念、防范和化解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偿一代以规模为导向,风险覆盖不够全面,参数设定没有依据我国保险业和金融市场的实际数据,对保险公司风险的评估不够准确和精细,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中国保监会从2012年3月正式启动了偿二代的建设,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到2015年初,保监会正式发布了偿二代的17项监管规则,并自发文之日起,进入偿二代过渡期,要求保险公司自2015年1季度起,编报偿二代下的偿付能力报告,为我们尽早实现从偿一代到偿二代的全面切换创造条件。
偿二代是中国完全自主研制的金融监管规则体系,具有风险导向、符合国情和国际可比三个基本特征。由于今天是国际论坛,我就重点谈一谈国际可比这个特征。在监管理念方面,偿二代以风险为导向的监管理念与欧洲偿付能力II、美国风险基础资本、银行业巴塞尔资本协议等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金融监管模式完全一致。在监管框架方面,偿二代采用国际通行的三支柱框架(包括第一支柱定量监管要求、第二支柱定性监管要求和第三支柱市场约束机制),符合国际资本监管改革趋势。在监管标准方面,偿二代采用先进的随机模型对风险进行测算,并实行资本分级,拓宽资本补充渠道,丰富资本工具。偿二代符合国际监管发展的方向和潮流,体现新兴市场的特点,与欧美等成熟市场的标准相比,既不同又可比。
中国偿二代建设的快速高效,引起了境外保险监管机构和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等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他们纷纷联系中国保监会,表示希望研究中国偿二代。瑞士再保险集团还专门出版了偿二代研究专刊,并在瑞士举办了中国偿二代国际研讨会。不少高层次的国际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偿二代既与国际先进监管制度体系(如美国风险基础资本和欧洲偿付能力II)相通,又并非对后者的模仿。偿二代切实体现了中国市场的特点,是新兴市场国家偿付能力监管模式的典范。
今后,中国保监会将进一步加大偿二代的国际宣传力度。一方面,保监会将深化与欧洲、美国、亚洲各监管机构和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的交流;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通过中国精算师协会、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协会等专业组织在有关专业国际领域宣传偿二代。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监管规则制定,重点围绕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正在推进的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规则和全球资本监管标准,积极反映中国偿二代的技术和经验以及新兴市场的诉求,努力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监管规则。
综上所述,中国保险监管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既受益于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中国保险监管机构也能够通过富有成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来为国际保险监管规则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对进一步办好北京保险国际论坛的几点希望
今天论坛的主题之一是中国保险业“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是中国由保险大国走向保险强国的关键时期,建设保险强国需要不断提升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中国保监会打造的专业化特色新型智库,北京保险研究院成立了中国保险业首个国际顾问委员会,并且每年召开一次北京保险国际论坛,为国内外保险业的交流合作搭建平台,这是值得肯定的成绩。接下来,我想对如何进一步办好北京保险国际论坛提出几点希望。
第一,论坛的议题要提升国际视野。在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很多重大风险都已越出国界,成为全球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比如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恐怖主义带来的风险,全球老龄化带来的风险,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带来的风险,等等。这就要求北京保险国际论坛除了继续关注国内保险业的焦点问题之外,还要紧密关注全球性公共议题,在经验交流上要注重跨国比较。
第二,要更加多元化地利用国际智力资源。目前,北京保险国际论坛的国际嘉宾主要是北京保险研究院国际顾问委员会的委员及其代表。未来,论坛邀请的国际嘉宾还可以扩展到非国顾会委员单位的国际保险机构的企业代表,知名国际保险智库(如日内瓦协会)的专家学者,保险专业领域国际组织的代表,等等。国际嘉宾的多元化能够为论坛的交流带来更丰富的视角和经验,有助于论坛取得更有质量的研讨成果。
第三,要扩大论坛的国际影响力。一个论坛的国际影响力取决于很多要素,包括论坛主办者的权威性,论坛嘉宾的代表性和影响力,论坛的国际传播能力等,但我想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论坛的内容是否受到国际业界和国际舆论界的关心。在这个方面,北京保险国际论坛具有一个独到的优势,那就是我们背靠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新兴保险市场。作为一个处于快速上升期的新兴保险市场,中国的发展经验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像我前面提到的偿二代,就被认为是与欧美并列的监管体系,为新兴市场国家偿付能力监管树立了样板。除了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之外,中国保险业的改革与发展一定还有很多其他经验值得探讨和总结,中国保险市场如何突破创新和释放更多商机也一定大有文章可做。北京保险国际论坛要抓住那些不仅对中国保险业意义重大,也是关心中国市场的国际保险机构十分感兴趣的关键议题,立足于生动的行业经验和扎实的研究成果,并汲取国际传播的有益经验来进行知识、理念和经验的传播,对国际保险业界和学界产生影响力。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中国保险业要更好地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无论是引导外资保险公司将先进经验和技术植入中国市场,还是推动中资保险公司以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进入海外市场,都需要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智力支持。本届北京保险国际论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使我们可以围绕“中国保险业‘十三五’规划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主题,与国内外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一起了解和分享世界保险业的最新发展、有益经验和未来趋势,并且为中国保险业的转型升级贡献宝贵的经验和智慧。预祝各位嘉宾的交流研讨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