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李小云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6日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日前获得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是因他在消费、贫穷与福利方面的研究贡献。由于迪顿对当前有关援助和贫穷的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尤其是他不太赞成当前一些国际援助的方式,所以引起舆论热议。有好事者将迪顿的观点“影射”到中国对外援助上。
笔者对发展和对外援助做了几十年的研究,还有在非洲工作的实地经验及经历,我认为国内不少人对迪顿的观点存在误读,迪顿不赞同的其实更多是西方在一些地区的对外援助模式。中国的对外援助,一开始就有意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西方殖民主义的约束,虽然随着时代的不同,中国对外援助逐渐强调经济合作和互惠互利,但是中国的对外援助,没有西方力图改造受援国政治社会制度的干预主义框架。而且,中国的援助也主要集中在民生如医疗卫生、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领域,具有成本低、适应发展中国家需求等特点,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援助方式,不仅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欢迎,也得到了发达国家的认同。
那么从整体看,现行的国际对外援助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做出改变呢?
对外援助包括发展援助、军事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等不同的形态。毫无疑问,人道主义援助是必要的,除了在操作中的浪费等问题以外,总体上也是有效的。军事援助是迪顿反对的,但从维护和平的角度看,有时军事援助也是必要的,问题是在西方军火商驱动下的过度军事援助无疑是有害的。国际上争议最大的,除了军事援助以外就是发展援助。这主要因为发展援助一般占到对外援助的80%以上,而且有些援助效果往往被认为非常有限。
现代发展援助起源于二战后,美国对战后的欧洲、日本和韩国等提供了巨额援助,并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而产生了盲目乐观看对外援助。但是,经历了几十年时间,西方提供了大约2.3万亿美元的发展援助,全球范围内的两极分化却日益严重,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经济发展长期低迷、人道主义灾难频繁、战乱不断,大量投入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包括迪顿等一些学者质疑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当前国际发展援助的确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直接的国际财政转移削弱了那些治理能力脆弱国家的税收,因为接受援助的政治社会成本远远低于发育本国税收能力的成本,造成了对发展援助的巨大依赖。
其次,依赖援助的国家大多发展规划和执行能力很低,实际规划和执行多由援外专家主导。这些专家并不真正了解受援国的实际,导致援助“水土不服”。
第三,发达国家发展援助已经演化成了一个商业利益链条,援助资金的浪费很大,比例甚至过半。高额的管理成本引发发达国家国内和受援国的极大反对。
第四,西方发展援助具有很强的干预主义特点,援助的西方政治和大众偏好严重。这使得援助很难按照受援国的需要做事。
最后,凡是援助能够发挥作用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具有很强的国家能力,而且采取自力更生为主的国家。在这一点上,迪顿提到了中国。▲(作者是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主席、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原院长)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