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李海东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8日
习近平主席22日至25日对美进行国事访问。笔者正好作为访问学者在华盛顿访学,因而对习近平访美期间中美互动状况有些近距离的观察与思考。
首先,这次访问展示出双方对于中美关系关注重点的差异:中方着眼长远规划,注重以战略视野引领中美关系,着力全方位推进新型大国关系;美方则关注议题的行动解决,急切以彼此对诸如网络安全、南海、经济等议题的处理来判断中美关系真实水准。中方对中美关系的方向引领和美方对双方关注议题的设定这一功能差异,绝非导致中美既有分歧扩大,而是不断启发中美各自领导人时常以换位思考的心态,找到彼此能够接受的最大合作公约数,从而艰难但却最终富有成效地推进中美关系。
其次,中美各自媒体对此次习奥会的报道重点有所不同。中国媒体在习奥会前及进行过程中进行了聚焦性报道,全方位介绍中国政府和平外交战略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指导理念,突出互惠双赢主题。相比而言,美国媒体的报道稍显有趣。笔者关注了24日至25日的《今日美国报》等,观看了当日CNN、MSNBC等电视节目,其对习奥会的报道虽然讲到共同利益,但更多侧重两国存在的问题,传递出对奥巴马政府对华不够“硬”的稍显不满的信息。媒体对各自公众舆论塑造影响巨大,就此观察,中美合作必将会是未来中国公众舆论的主流,积极的美国公众舆论则需在中美各层次长时间交往中逐渐形成。
第三,习奥会受到各自国内政治与经济因素深刻影响的特点表现明显。美国众议院议长博纳25日突然宣布辞职。在时间极其有限的习奥联合记者会上,奥巴马不得不对博纳辞职发表感想,这一场景提醒人们美国两党斗争的残酷性,其影响更以奇特方式外溢到了外交领域。同时,中国经济放缓引起的美国忧虑可能超出人们预期,中国国内经济政策的全球效应在习奥会中也得到更为透彻地揭示。中国坚定维护南海主权政策则引发美国对中国区域乃至全球秩序构建的焦虑。美国正形成对中国国内政策给予扩大性解读的习惯,这已然成为美处理对华关系的新常态。
第四,习奥会激发了智库学者对当前中美关系不同观点的表达。突出中美对抗不可避免的“中国崩溃论”、强调中美关系需再界定的“临界点”、坚守利益融合的合作观等代表性主张纷呈展现。经济是中美关系压舱石这一中美通常主张当下看大致依然顶用,但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有影响力的美方智库学者及前官员指出,美国一些曾坚定支持中美合作的经济贸易团体现在正在逐渐调整立场,支持对华强硬。中美关系依赖经济来粘合的局面可能会随中美实力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出现改变。中美亟需拓宽彼此合作的深厚利益基础,此基础势必会落到中美对国际秩序的共识性构建之中。换言之,中美合作的大框架不可能会走形,但支撑合作的支柱可能需根据新形势而作调整。
当前中美关系到了爬坡迈坎的又一个关键时期,习奥会为此注入了新动力,我们有理由对中美关系的未来保持乐观。▲(作者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