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采取“三抓”措施防溺水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05日
连日来,由于天气持续高温,预防青少年学生溺水成为全市各地当前的重要工作之一。8月4日,记者从市教育部门获悉,我市青少年学生发生溺水事故存在地点集中、时段集中、对象集中、监护缺失、结伴游泳五大特点,其中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缺失最为明显。目前,全市有33万余名留守儿童,多数家长长年在外,隔代监护不力现象较普遍。
据了解,我市每年有大量劳动力到外省、市务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多数农村学生家长进城务工,把小孩留在老家让老人照料,或托亲戚照顾,造成农村大量留守孩。暑期,这些留守儿童和一些孤儿、单亲等特殊学生群体处于一种监护不力或无人监管的状态。教育、公安等有关方面专家从每年暑期青少年学生发生溺水事故中分析,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主要监护人监管缺位。日常监管均由孩子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负责,小孩在炎热夏天下河游泳缺乏监管。从过去溺水事故中分析,溺亡小孩中由老人、亲戚、朋友监护在50%以上,部分学生即使有父母在身边监护,但由于父母忙于农活或务工无暇顾及,同样造成监护缺失。调查发现,发生溺水事故的学生家长都签收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却仍未能履行好监护职责。同时,还存在地点集中、时段集中、对象集中、结伴游泳等特点。从地点上看,呈现出事发地点同源性的特点,青少年学生暑期溺水事故主要发生在农村的江河、水塘、水库等野外水域,以及工程遗留的水坑、洼地、挖沙后留下的沙坑等危险水域;从时间上看,溺水事故一般从4月初开始,5月至9月为高发期,尤其在学生上下学途中、周末、节假日、考试后、暑期等时段,此时段学生已脱离学校监管;从溺水人群看,小学生为溺水死亡事故主体,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处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安全意识差,没有意识到擅自到危险场所玩水、游泳存在潜在危险,所以小学四、五、六年级溺水人群占比较高;从发生溺水事故前的活动看,80%以上的事故是在假期、上下学途中,中小学生结伴到危险河流游泳。
对此,我市采取了以抓源头、抓终端、抓监护为主要内容的防护措施。抓源头,让学生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结合开展“一天一提醒,一周一节课,一月一活动,一学期一演练,一年一测评”常规安全教育活动,坚持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最后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醒,密切关注有玩水倾向、爱好、“前科”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点对点的教育和管理。抓终端,在河塘设置隔离墙,各中小学校加强与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的联系,发动部分乡村干部和群众,组成巡查队在重点时段和地段开展安全隐患巡查,严防学生因校园周边河堤坍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引发学生溺水事故发生。抓监护,使家校结成关爱网,学生暑假离校前,各校组织教师采取“打一个电话、发一条短信、开一次家长会、开展一次上门走访、发放《暑期防溺水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加强家校联系,明确家长或监护人的责任,强化监护意识,严防学生擅自下水游玩。各乡镇、村委会组织有爱心、有热情、有能力、有威望的人与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使留守孩得到有效监管。结合开展“干部下基层,教师访万家”活动,暑期组织教师深入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将安全教育宣传送到每一个学生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