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朱昌俊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29日
在制度层面落实对失独老人的公共关照,不应该只是基于人道上的可选择性的关怀,而更应该是政府必须兑现的承诺与责任。
广东省首个老人院失独专区——广州市老人院“爱心家园”即将开放,该区将设50个床位,广州市户籍失独老人可通过养老床位轮候制度的绿色通道优先入住,如是健康自理老人,入住费用约在2000—3000元。据悉,目前全市有29名失独老人向养老床位轮候平台提交了申请。(7月28日《广州日报》)
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失独家庭已超过100万,并以每年7.6万个左右的速度递增。而随着时间的推移,50岁以上失独群体日益增大,这部分特殊人群的养老压力愈发显现。在这一背景下,广东省开辟首个老人院失独专区,对于失独养老而言可谓具有破冰意义。今年5月,北京市卫计委也透露,本市一些失独家庭的失能老人可安排入住公办养老机构。这些新动向,预示着对于失独群体养老的公共关注正迎来实质性进展。
但在肯定这类积极变化的同时,仍必须直面的是,当前整个制度层面,对失独老人的公共关注,依然滞后而匮乏,对失独群体养老责任的分担,仍欠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即以北京和广州为例,大城市的率先启动,或许有着意识和资源上的双重优势,但失独群体在各个地区都存在,他们所面对的养老压力普遍存在,甚至一些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失独群体,压力更甚。如果履行对失独群体的保障责任,仅仅靠地方的自觉,显然远远不够。
从当前的相关政策和责任部门的表态来看,对于保障失独群体的公共责任的定义仍显得模糊。如在2001年出台的《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必要的帮助”一说既缺乏可操作性,也未将关爱失独老人明确为公共责任。而在2013年,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曾对外透露,失独老人将参照“三无”老人的标准,由政府来供养。然而在落实上,尚无具体可行的细则支撑。这样一种制度上的模糊状态,决定了当前地方政府对于失独老人的关注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即便是对于像广州这样的失独养老专区,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仍需要相关政策的专门性扶持并解决后顾之忧。一是,对于不愿进入养老院养老的失独群体,又该提供怎样的关照?二是,在入住养老院、就医及遇到突发事件时,都须与监护人联系,失独老人的监护人由谁担当?这一现实问题不仅广州存在,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失独老人养老的现实“难题”。三是,对于舆论呼吁多时的,从社会抚养费中拿出一定比例来保障失独群体,目前仍未形成明确的制度通道。
在制度层面落实对失独老人的公共关照,不应该只是基于人道上的可选择性的关怀,而更应该是政府必须兑现的承诺与责任。无论在住房、就医,还是养老上,政府有责任让他们免于再次受伤。譬如当下最紧迫的,建立失独群体的档案登记,确保他们的生活状况能够进入公共视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