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开网店“卖”毕业生的启示(民生观)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柴秋实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7日

  促就业也不能老是“三板斧”,不妨开开脑洞、尝试新招

  开网店不卖货,却“卖人”,还“千元包邮”?乍看新闻,挺刺激。登录网页,原来是昆明一高校在促就业,“推销”自己的毕业生。不禁让我想起当年刚看到“猎头公司”时的惊诧:一缕神思,直奔食人部落而去……

  撇开噱头,琢磨琢磨学校出的这一招,还真有点意思。

  首先,这是在试着拓宽就业途径。促就业也不能老是“三板斧”,需要打破老思路、老框架,想新招、找新路。截至我下笔之时,一查,网店里许多毕业生各被二三十人“收藏”、三四人“下单购买”,看来效果挺好。

  同时,这种网络“销售”有利于供求双方更精准地对接。以往毕业生找工作,除了在网上“海投”简历,就是去人山人海的招聘会碰运气。信息的流通渠道较为狭窄,用人单位和学生都很难全面了解对方。信息不对称,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就业结构性矛盾难破解:一边是学生难就业,一边是企业难招人。而借助网店平台,毕业生可以个性化地展示自我,用人单位也能有针对性地甄选人才。利用人们熟知的网络购物流程,人才信息流动得到了充分扩展。

  除此之外,开网店“卖人才”的招,我觉得还有一些“开脑洞”的启示意义。

  过去提起“互联网+就业”,“+”的常常是货物。深山里的苹果,一下“+”到城里人的家里去了;现在,劳动力资源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起来。而让互联网成为促就业的新推手,关键在大胆创新。于高校而言,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灵活开展毕业生求职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是大势所趋。以前不敢想、想不到的领域,也可能开辟为引导就业创业的“蓝海”。

  同时,借助网络销售平台提供的大数据,汇总、分析受企业欢迎的人才数据和用户反馈,也可以为学校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提供参考。

  此外,管理部门不妨也关注关注,既鼓励创新,又防患未然,该监管监管,该引导引导,为促就业的“新地段”营造良好的秩序。

分享: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