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出租车与打车软件开始较劲

来源:中国网    作者:冯创志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6日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未来三年以及十年的“互联网+”发展目标,提出包括益民服务、便捷交通、普惠金融、协同制造等11项重点行动(新京报7月5日)。

  近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谈及打车软件时表示,打车软件是发展的一种新业态,从绿色出行、社会化的发展来看是积极、有意义的,但也存在市场规范和安全问题,要保证出行的安全和出行的质量。笔者知道,面对打车软件的岀现,国家主管部门官员岀面表态了。

  此前6月11日,南昌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工商、物价等多部门共同首次约谈互联网召车平台和租赁公司,明确指出一号专车、神舟租车业务,使用私家车或租赁车配备驾驶员,从事按照乘客意愿提供运输服务业安全和时间收费的客运服务是违法行为。并作出了一旦查获,最高可予以3万元处罚(见江西日报2015年6月15日)。

  显然这是面对“私车当专车”举动地方政府着手又一次接入调查。但一个问题也摆在人们面前,南昌打击私车当专车现象,专车会因此叫停么?正如人民日报所概刮的:不断有管理部门约谈、处罚“专车”,而各种“专车”平台砸钱变着花样儿跑马圈地;一边是对“专车”软件喊打,一边是“专车”订单一路上升;一边是出租车司机发牢骚,一边是“专车”司机有怨言。

  人们知道,近来的不少城市,互联网召车平台似乎呈现一发不可收拾的状况。4月30日,一召车平台广州运营总部被广州工商、交委等部门调查暂扣一批手机终端与运营的工具。但广州网召车平台司机仍在招募,展现了一个不折不挠的态势。敏感的媒体在一些部门处罚专车平台消息时都发现有一句话,在上级部门深化出租车行业改革出台之前。这等于表示,对包括网召车平台现象在内,地方政府很难把你弄死。实际上,对此现象,政府层面至今仍未有更明确的态势。更给公众印象是,一些地方城市主管部门,是在为現有管理模式下的出租车打抱不平。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新闻发言人梁建伟告诉京华时报记者,执法总队有权处罚私家车主,根据现行法律,执法总队可以约谈滴滴专车、易到用车的经营商,劝其整改,但无法对其组织非法运营的行为进行处罚。

  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岀于稳定的动机,是很不希望由于网召专车的出现给数以千计乃至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出租车带来冲击。而网召专车岀現有极大的可能会冲击現在出租车行业。在出租车管理改革的各种讨论中,很多声音只是强调乘客乘车这一单一因素,而忽略政府职能部门需要权衡市场、出租司机、安全营运等诸多复杂因素。

  安全问题,无疑是目前发展迅猛的专车公司所面临的最大隐患,诚如有评论所言:“Uber只是一个接入平台,私家车跟Uber是没有从属关系的,乘客一旦乘车发生事故是没有任何保障的。”而此前,一些新闻也报道了乘客乘坐专车遭司机骚扰、乘客取消订单遭司机短信辱骂、有前科的专车司机性侵乘客等等。因此,有网友也在社交媒体上评论道:“尽管现在很多人享受着专车带来的便利,然而一旦发生意外事故,一定又会指责政府监管不力。的确,多年来,群众对出租车需求不断增大。然而由于行业垄断,出租车数量在很多城市已经多年没有太大变化,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导致群众打车难。对此,群众意见很大,对出租车改革的呼声很高。要实现“问需于民”,不妨先“问计于民”,在改革方案出台前后都要征求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心声。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了“互联网十”的行动计划,引起了广泛反响。而今各地出租车行业涌现的网召专车,就是“互联网十” 的效应。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牵动多个部门牵动社会利益格局的新事物。面对新的事物,历来有两种态度。一是封杀,另外一种是善于支持引导。

  从公众利益角度来看,方便搭乘,符合万众创业的要求。网召专车或许符合互联网发展的前景。如此前景,很难将其打死。

  多年来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中,都会遭遇新旧格局的碰撞。相关的人们难免遭遇曲折或者被无端指责。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互联网已造福世界,要阻挡网召专车恐是一厢情愿。笔者认为,面对传统的出租车与网召专车的碰撞,地方官员当务之急是进行广泛的而不是片面的调研,在实际中加以分析,既引导网召专车守法经营,又推动传统出租车引进改革机制,在改革中寻找岀路,这似乎才是稳妥应对之策吧。人们看到,从中央到地方,许多政府部门都在酝酿为专车立规,为出租车“松绑”。比如浙江义乌提出放开出租车牌照的改革措施,被视为“大胆”,更多地方仍在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改革措施。一场由互联网+引发的“行业市场、危机”、新旧经济形态碰撞,正在“倒逼”出租车行业改革。最可怕的是,面对出租车行业出现空前“较劲”,某些部门和地方政府一味当观众,当撒手掌柜无动于衷。6月19日人民日报云,改革就要啃“硬骨头”,出租车管理改革再难,还是得顺应广大群众的期待,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此项改革势在必行。又说,出租车管理改革,考量着相关职能部门的智慧,当然也需要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这才是理性声音。面对出租车与打车软件空前“较劲”,检验地方官智慧。

分享: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