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俯瞰亮丽的大土楼新村。
|
|
 |
清澈小河穿镇而过。
|
|
 |
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
|
|
 |
古老的万寿宫成为当地居民文化阵地。
|
|
 |
全市一流的小布敬老院外景。
|
|
 |
誓师广场雕像。
|
|
 |
天然、无公害的有机茶茶园。
|
|
 |
赤坎村美景。
|
|
○宁灏 记者肖瑞华 李鹏 刘念海 文/图
她有如歌如泣的故事,经历过血与战火的洗礼,名字载入了共和国的史册;
她有脱胎换骨的记忆,沐浴着苏区振兴的阳光,芳容浸润着到访者的心田;
......
她,就是小布。坐落于宁都县最北部山区、一个原本不起眼的边陲小镇,如今已是红色、绿色、古色“三色”迷人,声名远扬,人们纷至沓来,争相一睹她的风采。6月9日,记者一行从宁都县城驱车60多公里,一进入小布圩镇,顿觉赏心悦目,我们如面对一位时尚靓丽的村姑,气息清香若兰,浑身纤尘不染。同行中会抽烟的一同事说,来到小布,突然间他不敢乱扔手中的烟头,生怕会玷污了她的美丽。
有一段历史,是红色记忆
小布不大。全镇总面积15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万人;
小布很红。这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土地,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小布发生了许多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
这里是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诞生了中共苏区中央局、中革军委等中央苏区最高党军领导机构,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和通信队,驻扎过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和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总交通队、总后方医院。毛泽东、朱德、项英、曾山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留下了许多光辉足迹。 期间,毛泽东在此主持了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总结出游击战的“十六”字方针,撰写了脍炙人口的《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整理了《兴国调查》和《寻乌调查》等著作。
这里是宁都县红色旧址保存最多最好的乡镇,共有18处。其中有享誉全国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等革命旧址,还有红军标语、壁画100余幅,文件、文告、实物、回忆录等历史文物200余件。
这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那时,数万红军在这里驻扎,小布人民节衣缩食,倾其所有,保障了大量的粮食、铺板、碗筷、水桶、禾草等物资,提供了大量白硝、旧铜、布匹等军需用品,并踊跃送儿送郎当红军。据统计,当时仅有6000余人的小布,支前参战者达4500余人,有1600多人参加红军,1500多人为国捐躯,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624人。
镇长李明生介绍,小布的革命旧址群分布集中连片,保存相对完好,在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学术研究交流等方面,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有一方福地,会让人着迷
小布很美。红墙绿瓦、空气清新,是养生绿土、休闲福地。
这里为梅江源头,山清水秀 。山林面积18.9万亩,有林面积占80%,木材总蓄积量49.89万立方米。有钩刀嘴、庐穆峰、岩背脑瀑布等自然风景区,景区风景迷人,每个景点都有动人的传说故事,是旅游度假的胜地。石示下河航道长10多公里,且流量大,集容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源头至小布垦殖场边的洪水坑落差达500至600米,沿途景色迷人,有天然竹林1万亩,茶园1000亩,可开发为天然漂流项目。全镇有机茶茶园面积6500亩,年产值达2000万元,是远近闻名的“茶叶之乡”,“小布岩茶” 被评为江西省五大名茶之一,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小布茗茶”获迎世博上海国际茶叶展览会金奖。农业特色产业还有油茶、三黄鸡,油茶面积3000亩,全镇年出笼三黄鸡200万羽。
这里是赣州市最早的边陲建制乡之一,早在1949年就名叫小浦乡,期间经历了6次名称的更换。小布古色历史遗迹众多,大多集中在老街万寿宫周边的区域,直到目前,小布镇仍然保存有长达2公里的古街,近百间店铺保存相对完好,旧圩镇功能齐全,布局较为完善。赤坎区域有16座宗祠家庙,客家、徽派等建筑交集融合,错落有致。历史上有名的了然法师也在小布得道圆寂。始建于清朝嘉庆十八年的万寿宫,占地4000平方米,是全省保存最为完好的两座古庙之一,有殿堂、戏台、天棚、酒楼等建筑,古色古香、古韵古味,被宗教部门列为开放型保护寺庙,现已成为小布镇及周边乡镇群众的文化、娱乐中心。
这里花岗岩资源丰富,结构均匀、质地坚硬、颜色美观,是优质建筑石料,素有“岩石之王”之称,主要分布在境内的庐穆峰地带,属西丽红系列A级,已探明保有储量210.27万立方米以上。
有一种变化,叫翻天覆地
“我今年65岁了,一直在小布生活,两三年间这里的变化,比前面60多年的变化还要大,这一切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该镇大土楼新村的村民吴传寿这样说道。难怪外出隔了两三年没回来的小布人,会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个个感叹家乡变化太大,变得太美了。
的确,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小布的变化,一点也不夸张。记者了解到,《若干意见》出台实施3年来,小布镇的固定资产投入和建设工程量,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60年的总和。
漫步小布圩镇,令人心旷神怡。街道整洁舒适,灯火通明,新修的沥青路、水泥路,规划合理、纵横交错、四周环绕。随处可见的休闲广场内,穿着时尚的女人们在欢快地跳着广场舞。行道树、绿化带、园林景、健身器、停车场……在这里,你可以悠闲地散步观赏,也可以随意地开车观光。
得益于苏区振兴发展的好政策,圩镇上小布、大土楼两个村拆了数百间土坯房,高标准、高品位建成了大土楼、余家塅、柴坝上、老街等4个危旧土坯房改造精品示范点,镇上1200余户群众告别了土坯房。镇里投资数千万元,改路、修桥、砌河堤、装路灯、搞绿化、设休闲区、建誓师广场。2013年建成的小布敬老院,总建筑面积6500余平方米,投入1300余万元,是全市一流的敬老院。为了保持全镇的环境卫生,镇里添置了洒水车,政府出钱请了30名环卫工人,昔日的“脏、乱、差”得到根治,卫生保洁已成小布新常态。小布圩镇面积已由原来的1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的3平方公里。
原来小布是个“死角”,到了这里就哪里也去不了,高高的大山隔断了小布人远行的梦。现在,小布镇距在建的昌宁高速和广吉高速的互通出口仅3公里,到南昌和赣州都仅需2个小时。新扩建的县道X431纵贯全境,宁都县城至小布圩镇仅需50分钟。昔日偏僻的小镇,如今交通四通八达,外出非常方便。
“三色”小布,七彩人生。小布镇党委书记李木生用8个字精准概括了小布的发展变化,同时也表达了他和当地干部群众的美好愿景。李木生介绍,今年该镇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继续围绕苏区振兴发展的主线,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进一步确立区位优势、提高发展质效、优化发展环境、巩固民生基础、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更具实力、更有活力、更富魅力、更加美丽的小布。通过2年左右的持续努力,整体推进圩镇扩张和陂下、小布、大土楼、横照等村向圩镇融入,在农村基础设施、旅游和农业产业、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到2016年,圩镇面积由目前的3平方公里拓展到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现在的6000人增加到8000人。将小布旅游融入到宁都大旅游当中,并结合小布旅游的特点与优势,针对不同消费群体需求,重点包装和推出钩刀嘴登峰吸氧、岩背脑瀑布探密冲浪、石示下河天然漂流、红色旧址群寻根参观、小布茶园采茶体验、万寿宫听戏观民俗等“红、绿、古”交相辉映的精品旅游线路,形成“旅游景点——旅游餐饮——旅游商品”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把小布镇建设成昌宁高速线上“红色之旅”的“中转站”、“生态民俗之旅”的“体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