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5日
|
||
|
□朱丰华 记者徐金侦 文/图
“孵化器”原指人工孵化禽蛋的专门设备,后被引入经济领域,指一个集中的空间,能够在企业创办初期举步维艰时,提供资金、管理等多种便利。“孵化器”旨在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创新企业进行培育,以推动企业间的合作和交流。
5月中旬,位于赣州经开区的赣州国际企业中心迎来了它今年的第41位“主人”。在经过多次考察之后,创业青年陈礼勇选择入驻赣州国际企业中心,并成立赣州科帕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建材制造设备的研发,从此开启了他的创业之旅。
当越来越多的人将创业视为梦想,围绕创业市场的孵化器正逐渐走入公共视野。孵化器是什么?孵化器如何为一个个创业者的想法提供验证?如何帮助创业者打磨创业计划?6月15日,记者来到赣州经开区采访。
互联网经济催生创业孵化器
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是今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引领下,我市开始进入新一轮创新创业高峰期,创新的思路和想法、创新的商业模式在创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是创业成功的基因。
近年来,赣州经开区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致力于给各方创客提供培育基地,今年5月,该区制定了《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强化科技孵化工作推进创新创业实施办法》,鼓励全区社会各界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对利用闲置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办公用房等存量用房,在不改变建筑结构,确保建筑安全的前提下,支持改造为科技孵化器或创业孵化基地。同时,根据孵化能力、孵化效果等具体情况,经相关程序评审认定,达到市级、区(县)级基地或孵化器标准的创业孵化基地或科技孵化器授予相应牌匾,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已达到省级、国家级条件的,帮助其向上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或科技创业孵化器。
据了解,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创新创业的多样化更为突出,在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社会上涌现出以车库咖啡、创新工场、36氪、津京互联、天使汇、DEMO咖啡等为代表的一批专注于早期创业项目、运作模式新颖、专业水平较高的新型创业服务组织。“正是基于国内这种蓬勃的发展态势,为企业服务、为创客服务的多样孵化器随之诞生。从政府的角度上说,我们支持并鼓励这种多样孵化器存在。”赣州经开区招商局外资处处长钟舒毅说。
为创业者的奇思妙想提供实现平台
格调温馨的布艺沙发、明亮舒畅的咖啡厅、富有哲理的名人展示墙、设备齐全的健身房、青年创意沙龙、种类繁多的图书室……
这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间温馨的聊天室和阅览室。在赣州经开区总部经济园区的赣州国际企业中心,优雅的环境吸引着不少年轻人。
舒缓的乐曲,轻松的环境,还有隐藏在它们身后的创业氛围和创业激情,可感,可知。
“在最放松的环境下,创造力才会被激发出来!”赣州国际企业中心负责人郭晓夏说,参加沙龙、喝咖啡,让有着相似经历与知识层次的年轻人在这里找到创意的共鸣,开放式的交流互动空间解决“创业者和投资人去哪里可以经常找到彼此”的问题。
融合、碰撞、升华,激发了创客们的激情和心底里涌动的热忱和无畏。
“目前社会上有创业激情、想创业却又苦于没有平台的年轻人很多。年轻人创业,最怕信息不对称,他们希望及时分享资源、共享机会。这里,可以帮助他们实现梦想。”郭晓夏说。赣州国际企业中心内设大型会议室、回型会议室、圆桌会议室、会客厅室等多种会议功能空间,创客可以在这里或围合交流、或促膝洽谈、或视频链接对话,不同形态的会议功能区能满足企业不同的会议、不同的主题交流需求。
在赣州国际企业中心采访时,记者时刻感受着“创业者只管改变世界,其余的我们来做!”的理念。
“简单的口号后面是完善的平台支撑。”郭晓夏说。
据了解,为了扶持初创企业成长,赣州国际企业中心按照“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的标准进行建设,同时引进创业导师团队,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服务。“创业导师团队才是最吸引眼球的。很多导师本身也是创业者,曾经摸爬滚打的经历与经验,鼓励、激励着创业青年,并告诉他们,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郭晓夏说。
李满生是这个孵化器的受益者。今年年初,李满生组建的劳务公司签约入驻赣州国际企业中心,经历了“没钱、没人、没地”的爬坡期,半年后,手头项目初具规模。
“有时,或许没有实际困难,但却需要情感支撑。”谈到创业孵化器,李满生如是说,“在这里创业,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可以踏踏实实专注核心业务。”
如今,像李满生一样的创客,赣州国际企业中心有41名,他们在等待“凤凰涅槃”的那一天。
“我们有信心陪伴他们走过3年至5年的爬坡过程。”郭晓夏说。
政企合作,孵出一片新天地
“政企合作”是赣州经开区建设孵化器走的一条特色之路。
以前,打造公共创业平台都是由政府来做,民营企业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公益事业”?
“作为民营企业,赣州国际企业中心的孵化模式有它的优越性。”赣州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指导处处长钟爱娣说,“以往由政府主导的创业平台大多是提供减免房租、水电费等基础性帮扶,缺乏完善的创业指导。遇到难题时,很多初创者还是会不知所措。”在钟爱娣看来,民营平台更加个性化、高效化,创业氛围更浓,孵化效果更好。
“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双赢。”郭晓夏说,“我们除了有企业孵化平台,还构建了总部经济园区,上下游企业在这里形成创业生态的互补,互相之间可以得到更多的机会,从而形成产业生态,带动企业迅速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产业链的相互依存和联系,企业单靠自身的力量,难以成长为“大树”。依托自身资源,通过建设孵化器进行内生孵化,向平台化、集群化过渡,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可行道路。
“好的民营孵化器模式值得我们借鉴。”钟爱娣说,“今后,赣州经开区将通过政企联手,打造多个省级、国家级孵化器,到那时,赣州经开区将是创客梦想成真的地方。”
在《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强化科技孵化工作推进创新创业实施办法》里,记者看到,到2016年,该区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将达3个以上,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含民营)2个以上;到2020年,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15个以上,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0个以上,且全部建立创业苗圃和企业加速器。
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体现了赣州经开区加快构建众创空间的决心,也给那些正在建设孵化器的企业家和创业路上奋斗的青年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来赣州经开区考察多次的创客廖万波说:“目前社会上创新创业氛围越来越浓厚,虽然创业道路充满艰辛,但有了政府的关心与扶持,我们有信心一直走下去。”
创客的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