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作者:吴帅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9日
昨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国务院医改办负责人介绍,此次改革的重点任务首先是破除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试点城市所有公立医院推进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建立科学补偿机制。意见提出了改革时间节点:到2017年,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开,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总体上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5月18日《新京报》)
一篇《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药物吗?》的专栏指出,药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起源于维持人类生存的目的,属于“人文”范畴。今天我们赋予了药物太多“技术”方面的东西,与“人文”有渐离渐远的趋势,是否应该回归药物原有的本质值得我们深思。现在,我有类似的疑问,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药企吗?
2015年,我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尽管潜力巨大,但医药企业竞争力却不强,“多小散乱差”的局面一直没有多大改变,制药企业多达1.3万家,药品仿制药比例则高达90%。有专家指出,我国药企名牌产品少,重复生产、盲目扩大现象突出。很多仿制药甚至达不到原研药疗效的60%。
一位药监人士提出,很多中国的民营药企是有“原罪”的,过去中国内地没有药品监管,很多企业靠的是当时市场不规范起家,自身并无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这些企业并没有给继承人留下太多竞争优势,反倒转型问题成堆。(5月17日《京华时报》)
今天,我们或许真的需要为“以药养医”正名。它的本质其实是以医养药,医院成为了隐蔽的药品代理商,养活了很多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药企,而这些药企,多数又是地方的药企。为了发展药品经济,,满足增加税收GDP及就业的需要,为了减轻卫生投入财政的压力,地方政府成为了以药养医最忠实的粉丝。这才导致虽然医改年年强调要祛除这种机制,但以药养医却根深蒂固,一路牛市到底。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粗暴而野蛮,背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它的存在已经引起公愤,但要等来它真正意义上的破产,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意见谨慎地用“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来定义这场改革。“力争”、“试点”、“左右”这些词汇是对改革严峻性的判断。
增肥比瘦身更容易。这句话可以解读为,养肥利益集团很容易,让利益集团瘦身却非常困难。如果没有办法让那些没有竞争力和真实需求的药企破产,没有办法接受公立医院瘦身之后的贫困(贫困只是相对以往强大的营利功能而言)以及转型,就没有办法让地方政府从以药养医的利益格局中抽身而退。那么,公众被这种经济模式绑架多吃药和乱吃药的格局,很难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