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3日
|
□朱海鹏 特约记者蔡伟平
站在会昌城边、岚山山顶,只见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楼房被三江碧水环抱,满城绿色,生机盎然;信步行走在周田镇司背村湘江河畔,一棵棵如伞如盖的古樟树、古松树矗立在这片与它们相伴百年的土地……会昌县森林覆盖率79.84%,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是全省重点林业县之一。近年来,该县以赣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秉承“先有绿水青山、后有金山银山,既办绿色银行、又筑生态屏障”的林业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写好绿色发展这篇大文章。
全民参与 增添绿意空间
每当春到会昌县,干部群众便会自发上山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在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的模范带领下,义务植树活动已成为该县干群每年的“必修课”。据统计,今年春,该县栽植桂花、杨梅、木荷等景观苗木2万余株,种植月季花约17800平方米。
在开展植树活动的同时,会昌县坚持县城建设与绿化并举,公园绿地建设与庭院绿化并举,平面绿化与主体绿化并举,建一区、造一带、绿一片,全面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城镇绿化系统和500米见园、300米见绿的城市森林网络,先后投入1亿多元实施绿化改造、农田林网、防护隔离林带建设工程。去冬今春,该县完成造林绿化3.48万亩,连年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造林绿化任务。目前,该县县城实现绿地率36.6%、绿化覆盖率42.5%,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14.32平方米,园林式单位、园林小区占单位总数的85%以上。此外,针对“创森”工作的薄弱环节,该县还通过开展“森林社区、森林园区、森林街区、森林小区”创建活动,增添绿意空间。如今,滨江公园、文化广场游园,塔丰、岚山省级森林公园和湘江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像一颗颗璀璨的绿色明珠,在会昌大地熠熠生辉。
创新模式 保护森林资源
“这几年,保护区环境好多了,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林木,还有山牛、野鹿、白鹭等众多野生动物,看着就舒心。”望着这片与他相伴了30余年的山林,湘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护林员魏炳发自豪地说。
会昌县拥有林地面积331.04万亩,林木蓄积量845万立方米。在国有林场改制中,根据森林的林种、功能不同,该县将8个国有林场重组成湘江源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生态公益林林场等4个单位。随着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成了该县林业工作的重心。五年全封山,禁伐阔叶林,商品林“零砍伐”,烟叶烘烤实行“柴改煤”,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等一系列严控林木采伐的措施,确保该县活立木储积量不断增长,也让森林生态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为推动森林城市建设工作,会昌县先后制定了《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责任分工》和《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为辐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建立了南方红豆杉、突托腊梅等珍稀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打造了麻州镇前丰村1028亩低质低效林改造示范点,并通过补植阔叶树、珍贵乡土树种等,改善林分结构,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森林的综合效益。同时,该县还重点抓好国道、省道、铁路、高速路等主要通道1公里范围内可视山的低质低效林改造,近年来新增低质低效封育改造面积1万亩,抚育改造1.5万亩。此外,该县还将县城建成区的重要街道、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的园林绿化养护工作进行分类管理,向社会购买绿化养护服务,通过市场化运作,把城市绿化做成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在“创森”宣传中,通过开展国际湿地日、环保日、森林日和爱鸟周等宣传科普活动,营造出爱绿、护绿、养绿的浓厚氛围。
源头着手 发展绿色产业
会昌县水资源充足,有大小河流319条。随着县域企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保护水源的任务更显艰巨。
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是会昌县发展的原则。秉承生态立县的发展理念,该县以“百里湘江、生态会昌”为亮点,打造“四面群山环抱、城中三江穿行,城在水中伫,水在城中流”的山、水、城格局。该县实施了湘江综合治理工作,重点锁定113个污染点源开展七大专项整治,对11家工矿企业实行了限期整改,对53个采砂场进行了整顿规范,新建新型采砂码头13个、河道尾砂处理厂3个,依法取缔电子垃圾焚烧窝点8家,有效治理湘水源项目区水土流失19平方公里。
为探索引进社会资金进入林业行业的发展模式,会昌县注入1.02亿元资金,将15.15万亩商品林林场改制成绿源林业投资有限公司,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带动农民发展林业产业,提升林地整体价值。以周田镇、小密乡、文武坝镇、珠兰乡为重点,引导林业公司、林业合作社、造林大户和群众大力发展毛竹、油茶、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和林下种养殖业,因地制宜地开发林菌、林药、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经济实体。绿色银行释放的“生态红利”,也让绿水青山诠释着金山银山的新内涵。
如今,和着“创森”的节拍,52万会昌人民正在生态发展的路上阔步前行,用实际行动谱写生态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