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作者:李劭强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06日
有消息表示,西门子旗下医疗部门涉嫌在华贿赂医院使用其高价医疗产品遭国家工商总局调查。记者就此多方咨询西门子中国相关负责人,但电话均未接通。消息称,国家工商总局指控西门子公司及其经销商通过免费提供医疗器材的方式,换取院方在此器材上独家使用西门子公司开发的化学试剂,其行为违反了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涉嫌贿赂。而此次被曝光的贿赂事件涉及包括验血设备在内的多种医疗器材,涉案医院多达1000家。(5月4日北京商报)
事情的真相怎样,还有待于信息的继续披露。但对于国人来说,外企可能行贿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一方面,类似的事情并不鲜见,去年就刚刚处理了一个葛兰素史克,并开出了30亿元的天价罚单。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外企还是国内企业,它们的首要目的都是追求利润,如果它们觉得某种行为是可以带来巨额利润的,而且这种行为的风险并不大,它们就会义无反顾地选择这样的行为。所以,最终的真相并不会带给人们惊讶,就算新闻的主角是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就算此次事件涉及了1000家医院之多,这两个新闻要素也无法对人产生真正的震撼。所谓见怪不怪,这最多就算是个医疗领域行贿的升级版。
真正需要关注的是,药企行贿的背景是什么,药企行贿为什么可以获得成功?本来,药企只是药品的生产商,他们只要埋头生产出合格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就可以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市场经济的好处就是优胜劣汰,谁的产品好,谁就可以在市场上过得滋润。但是具体到药品领域却不是这样:患者并不是直接的购买者,他们要不要购买相应的药品,要购买怎样的药品,最后只能由医院决定;同时,医院也不是药品的最终买单者,他们拥有决定权,但却不必为此买单,反而可以顺带收取加成费用。于是,医院的决定权,最终成为一种可以寻租的权力——购买什么样的药品由医院决定。而医院选择的标准未必是物美价廉。
结果,围绕以药养医,一个关于药品的利益链条开始形成——在药品与患者之间,添加了一级代理、二级代理、三级代理、隐性中介、以及医院等中间环节。这些环节之所以需要存在,是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环节,药品才能最终走进医院,成为医院的实际选择。在此背景下,即使一些药企主动压缩了中间环节,自觉降低了药品的价格,也可能成为不了医院的选择。因为,医院无法从中获得更多好处,医生无法从中获得更多好处。此时,医院和医生的出发点未必是患者,未必是药价高低,而是自身利益。所以,才会出现药企不遗余力公关的乱象。其实道理很简单,只要药企的产品最终能够进入这个利益链条,最终流通到患者手上,那么所有利益链条上的主体都可以赚得盆满钵满。反正,最终的买单者是患者。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