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高铁“争夺战” 科学当裁判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邹春亮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05日

  近日,“沿江高铁”引发了湖北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荆门之间的一场民间“高铁争夺战”。一地高呼“各方携手,不达目标永不言弃”,另一方痛陈“没有高铁成为每一个荆门人心中难以名状的痛”。民意的高度吻合,让高铁建设决策层感到左右为难。

  从民意角度看,当地百姓对于建设高铁的企盼无可厚非,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依赖于交通资源的客观现实造成的。但就现有资源配置看,我国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让高铁建设的甘泉流向每一个县市,高铁建设必须树立起科学决策的权威,让数据说话、拿方案对比,着眼长远规划,以科学决策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用有限资源谋求民生和经济最大福利。

  再者,高铁在个别县市通车之后并没有起到相应效果,每天乘坐高铁的旅客寥寥无几,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还不够付车站职工的工资,更何况车站养护、配套设施、后期消耗的巨大开支。这不但拖累了本就贫困的当地经济和铁路经济,还造成了资源浪费。

  高铁建设要寻求最佳科学方案。否则,在这场高铁“争夺战”中,就很可能因民意裹挟而造成科学失真。(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邹春亮)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