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扶贫:赣南老区焕发新活力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2日
 |
石城县琴江镇大畲村的通村公路上,汽车在稻田间穿梭。
|
|
 |
信丰县陈毅希望学校的孩子在宽敞明亮的新教室里上课。
|
|
 |
去年10月,上犹县35千伏水岩变电站投入使用,从源头上缓解边远山区用电难和用电保障问题。
|
|
 |
章贡区水西镇蛤湖村村民王发英在家门口用刚接通的自来水清洗蔬果。
|
|
 |
瑞金市云石山乡松山背小组危旧土坯房集中改造点,村民在凉亭旁聊天。
|
|
○邓璇 李方圆 李健 章璋 特约记者钟芳亿 记者谢东琳 文/图
基础设施,是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凭借。
与灵山秀水相融相亲的革命老区赣南,长期以来,却与贫困相依相伴。作为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我市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1个、贫困村1419个。至“十一五”末,赣州仍有扶贫对象215.5万人,贫困发生率29.9%,高出全国16.5个百分点。
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同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将赣南11个县(市)及章贡区纳入国家罗霄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范围,为促进老区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最大政策保证。
随后,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相继下发10个文件,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等重大事项。37个部委出台46个对口支援具体实施意见或支持政策,启动为期8年的对口支援……省委、省政府拟定30个方面330项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由省直部门联动推进,29个省直厅局出台实施意见或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举全省之力,从政策层面予以赣南系统化、整体性扶持,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政策支持体系……
近3年来,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三个层面入手,以项目助推,大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是我市扶贫攻坚“标本兼治”的重要手段。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发展理念,我市着力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把解决好突出民生问题作为首要任务,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整合投入民生类财政资金达800亿元,帮助群众解决住房难、饮水难、用电难、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切实将党中央的关怀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奋力谱写脱贫致富、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公路修到家门口了!”“我们村用上稳压电了!”“我们家用上自来水了!”“我们学校有新教室了!”“我们告别危旧土坯房住上新楼房了!”……至2014年底,我市减少扶贫对象110多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由全省末位前移至第一位;贫困发生率14.28%,下降近16个百分点。巨变中的赣南,进入了扶贫成效最大、减贫进程最快的时期;昔日的老区,焕发出了崭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