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利率市场化是银行业“躲不过去的挑战”。本报记者 杨杰 摄
昨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财经》年会上表示,希望“好企业”首先获得更大的定价权。
“十二五规划期间,利率市场化会有明显进展。”昨日在京举办的《财经》年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做出这一表示,这是他首次对利率市场化提出时间表。
利率市场化将有明显进展
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这对于国内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因为它反映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反映了企业的金融自主定价权,反映了客户选择权,反映了差异性、多样性的要求以及对风险的判断,反映宏观调控的需要。”周小川表示,十二五规划期间,利率市场化会有明显进展。
今年10月底公布的“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直以来,国内的存贷款基准利率由央行直接制定,银行仅在一定的浮动区间内拥有定价权。以现行央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5.56%和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2.50%来看,二者超过3%的息差使得银行仅凭单纯的放贷业务就可以获得较高且稳定的利润来源,银行缺乏从事其他中间业务的动力。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昨日表示,利率市场化是迟早的事,目前宏观经济的变化、利率等变化都会使商业银行原有的模式受到挑战,对于银行来说,原来的模式难以为继。
利率市场化需做到八项注意
周小川认为要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使利率在竞争性市场产生定价,首先需要放开金融机构的硬约束定价,这个过程中要强调公平性。“2003年、2004年开始的大中型金融机构改革,银行资本充足率是不同的,有些企业受约束,有些企业则不受其约束,在当时情况下竞争是有问题的。”周小川表示。
除上述要求外,周小川具体提出了八条建议,包括选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确立达标金融企业必须具备的硬约束条件;要有实现正当公平的竞争主体,既包括银行,也包括客户等市场竞争者;要考虑逐步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的价格;尽量避免银行产品的过分交叉补贴;大力加强客户的教育;建立健全自律性竞争秩序;进一步确立市场定价权,使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强风险定价的能力。
在下一步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他希望能够在划定范围、提供激励、自律秩序下,把利率市场化向前推进。希望优秀、达标、有定价能力的行为规范企业,首先会在利率市场化中获得更大的定价权。
国内银行业面临挑战
在昨日的《财经》年会上,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随着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改革,银行业的市场风险和内控管理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银行业金融机构现在也都明白,我们必须要重点应对的挑战是躲不过去的。”刘明康表示。
对此,招行行长马蔚华提出3条解决之道,第一,加快转型。加快转型的过程中,提高风险定价的能力很重要,一定要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第二,持续创新。要研究三个问题,宏观经济、约束条件以及客户需求的变化。第三,提升管理。本报记者 张羽飞
■ 同题问答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