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初,央行行长周小川一番将“热钱”引入“池子”的言论引起市场的广泛猜测和讨论。“池子”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前天,周小川应邀在北京大学作学术报告时首次对“池子”作出界定,揭开了这一争论了一个多月的谜题。
周小川当天就“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作了全面阐述,并对部分师生关于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热点问题作了解答。在谈到“池子”这一概念时,周小川指出,典型的“池子”是指外汇储备,但是外汇储备包括不同板块,一部分保证进出口支付使用,一部分供预备外资企业投资的分红使用,还有一部分是让热钱进入,然后再进行100%对冲,使其在总量上不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是从个体上我们并没有阻止它们赚点钱。
对于目前市场热议的“货币超发”问题,周小川认为,一定要明确“超发”的概念。货币超经济发行是传统计划经济的概念,因为那时候价格是固定的,用价格乘以实物量就是货币需求量。同时,那时候也没有金融市场和服务市场,因此如果用那时候的概念是有问题的。现在恰当的指标是货币供应量,衡量货币供应量偏多还是偏少的标准是核心CPI。因为有些价格跟货币联系较少,比如进口的大宗商品、气候或者其他原因产生的物价变动。
周小川说,我们必须正视近两年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而造成的货币供应量明显加大。2008年以来,我们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出拳要重,出手要快”,所有这些举措不可能没有超调,关键是这个周期一旦进入拐点时,要及时转变方向进行调整,使其不太过分,一方面达到成功抗击危机的目的,同时副作用又不太大。央行收缩流动性并不是从CPI达到5.1%才开始,事实上从2010年1月份的第一周就调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全年共调高了6次,期间曾放缓是因为欧债危机的影响需要时间观察。
他还表示,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整个经济系统流动性产生的来源。如果是由于贸易顺差的恢复和增长、资本流入的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等原因带来的流动性,就需要加大对冲的力度,即使是没有较高的物价上涨,也需要加大对冲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