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改革开放走过30多年的辉煌之旅、时光翻过21世纪初叶之时,中国政学两界都在思索一个全新的命题,中国经济将向何处去?
这也是卸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一职的吴晓灵,2010年最深入的思考之一。作为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的她,如今的使命已不仅仅局限于过往数年所专攻的货币政策领域,而是将视野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穿越30年经济增长评价方式的得与失,此时此刻唯有视GDP为“轻”,方能凸显“福祉”之“重”。
同样,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依然惯于被称作“吴行长”的她,亦少不了对中国货币政策“轻”与“重”之间的揣度。
改进人民“福祉”
“福祉指数”,正是全国人大财经委正在调研的全新的政府评价体系。今年“两会”期间,《第一财经日报》获悉,项目研究团队已经初步构建指标体系——福祉指数,包括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公共服务共四个方面。其中涵盖收入与消费、收入分配、健康状况、环境治理、环境满意度、安全感、政府治理(政府廉洁、司法公正等)、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设施等44项指标,里面有15项主观指标。“这一设置是为了能够对客观情况和主观情况都有所反映。”吴晓灵说。
对于其所谙熟的金融政策领域,吴晓灵提出,对投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可对其贷款进行贴息,并允许金融机构对其发放20年~30年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对贷款购买第一套自住房或第二套改善性住房的购房者,按人均住房免税面积给予贷款贴息或按人均住房免税面积享受首付款优惠和贷款利率优惠等政策,切实保障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对贷款购买第二套非改善性住房和多套住房的购房者,要维持较高的首付按揭。
吴晓灵这些政策建议中的一部分,在今年不久之后的房地产“二度调控”中,已成为现实。
见证与推进
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的20多年,吴晓灵见证并推动了中国金融的改革和发展。无论是在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改革等“宏观领域”中,还是在发展公司债、企业债、小额信贷等“微观操作”上,都留有自己鲜明的吴氏印记。
“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是怎么表现?我一再宣称我是货币主义者。我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应该表现为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和物价预期调整幅度相适应。”这是吴晓灵在10月一个论坛上对货币政策的最新解读。
“在面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时候,我们在保增长、调结构、控预期这三个目标的协调当中,我认为管理通胀预期日益迫切。”吴晓灵如此表示。
当谈及2011年的货币政策建议,吴晓灵提出,一是交替使用央行票据和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抑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扩张,虽然进入升息周期言之过早,但信号是明确的;二是放开企业债券利率,让市场利率发挥作用;三是鼓励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结构,开展中间业务,减少对信贷的压力;四是稳妥开辟人民币回流渠道,促进人民币成为贸易结算货币,为减少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