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26日
横寨乡距离南康区中心很近。正因为距离近,乡里大多数青壮年都赴城区务工,劳动力的缺乏、技术力量的落后导致村民通过土地种植获得的收益很低,一时间,土地闲置甚至撂荒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何让村民增收致富?如何保住耕地红线不被突破?横寨乡成立了“三组”,开发组负责调研,制定土地流转工作方案;宣传组负责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了解诉求,答疑解惑;服务组负责全程跟踪服务投资人。如今,该乡不少曾经荒芜的土地已生机盎然,草莓基地红绿相间,香瓜基地清香四溢,蔬菜基地常年绿意浓浓。
日前,记者专程来到横寨乡,看看土地流转后,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是否多了。
横寨乡距离南康城区近,导致务农人少。该乡耕地多、良田多,人均土地有0.48亩,这在丘陵地带的赣南农村算是小优势。横寨乡党委书记仲玉峰对记者说:“实际情况摆在这里,搞工业,乡里不具备优势。自己搞农业,劳力、技术不过关,但是,通过土地流转,请进农业投资人,可以达到土地不撂荒、农民有钱挣的双重收益。”2014年,横寨乡成立了乡土地流转工作开发组,下到全乡各村进行深入调研,了解有多少闲置、撂荒的土地;哪些家庭不愿意自己种植;哪些家庭有闲置劳力。农民最讲究实惠,说干了嘴不如拿到了手。要有行动,得先解决思想问题。乡里决定用典型示范的办法帮助村民解决思想问题。横寨乡寨里村党支部书记蔡永华说:“为了让村民下定决心实施土地流转,我们先引进了龙华乡三益村的康华,他有资金、有技术、有创业热情。土地流转后,他在村里种植草莓、香瓜,年收入有20多万元,跟着他干的村民也年人均增收5000元。”据了解,康华在2014年3月来到寨里村,通过政府牵线,他流转了该村36亩土地。“这36亩土地种植了草莓、香瓜,还解决了村里近20名劳力的务工问题,人均月工资4000元,村民们觉得得到了实惠。”康华指着在地里干活的村民说。
正在草莓基地聊着,村民廖永元提着刚给顾客摘下的草莓走过来。今年60岁的廖永元家中有6口人,共有1.2亩地,原来家中靠种点水稻、外出务工维持生计。“我们年纪大了,外出务工也很难挣到钱。土地流转后,我每年能收土地租金近千元,每个月到基地来上班,还能领4000多元工资。”信心比黄金重要。有了土地流转的示范后,不少村民把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了投资人,像廖永元这样又拿租金,又领工资的,在横寨乡有不少。仲玉峰说:“去年,乡里完成土地流转920亩,大部分在家的妇女、老人都能在基地上班。看家、挣钱,两不误。”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出现了不少闲置、撂荒的土地。对此,横寨乡不少干部认为,要解决土地闲置、撂荒的问题,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非常重要。去年,横寨乡健全了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为供求双方提供法律咨询、供求登记、信息发布、中介协调、指导签证、代理服务、纠纷调处等服务,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鼓励和引导采用委托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整村整组集中连片集中流转,积极有序地推进土地流转工作。“2014年10月,我到乡里申请安装三相电,不到一个小时,供电公司就来安装了。按原来的程序,不到一个月是根本办不下来的。”康华对记者说。乡干部为土地流转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这个不仅是康华希望看到的,更是来横寨乡参与土地流转的投资人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