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中国银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公众教育宣传活动,该项针对银行业金融知识普及宣传的活动将持续数周。此次活动的主题确定为“和谐金融、美好生活”。主要负责此次活动的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伏安介绍说,银监会也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做引导,带动各地银监局及商业银行建立起金融消费者教育的长效机制,以实现金融让社会公众生活更美好的目的。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李伏安指出,发展金融的目的是为了给企业、个人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希望通过金融服务,让大家的生活得到改善。此次活动就是希望向社会公众宣传金融知识,让大家更好地享受金融服务,同时保护自己的安全。“比如,使用ATM机取钱,输入密码时候要用手进行遮挡;排队办理业务时,要站在1米线之外……这些正确的行为要在全社会进行推广,并形成一种基本观念,灌输到所有金融消费者的心中。因为这么做,不仅仅是尊重别人,更是保护自己的隐私”,李伏安说。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银行业的总资产已超过90万亿元,其对促进国民经济的进步贡献了巨大的力量,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也在明显改善。但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社会公众来说,金融的基本安全意识仍然较为薄弱,因此,此次公众教育也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银行理财、信用卡、自助设备等与公众日常金融活动密切相关,但安全性却又往往容易被忽视的业务进行解释与指导。
以信用卡为例,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已超过2.2亿张,全国人均拥有信用卡0.17张,其中,北京、上海等地信用卡人均拥有量,已经达到1.12张和1.05张。这种预先支付的消费模式,对于拉动内需方面的作用日趋明显。一些年轻的消费者,借助信用卡的“先消费,后还款”功能,使生活水平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李伏安也特别提醒说,除了要向公众宣传正确、安全的信用卡使用知识外,也要将“适度用卡、按时还款”的理念传达到每一个信用卡的持卡人。“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收入水平合理消费,防止因还款压力大而影响日常生活;更要定期查询信用卡账单,及时还款,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还要让持卡人知道,不按时还款的后果,会影响个人的诚信记录,甚至未来可能影响就业、贷款。”
随着公众财富的积累,对理财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但投资者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意识却仍显不足。银行理财产品的本质是金融投资产品,在流动性、风险、收益、交易方式等方面与银行传统的储蓄业务有着较大的区别,收益具有不确定性,需谨慎购买。李伏安提醒消费者说,银行理财不等于储蓄存款;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口头宣传不等于合同约定;别人说好不等于适合自己;投资理财不等于投机发财。为此,购买前必须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
据李伏安介绍,此次的活动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展开,但也会根据各地的金融发展特点有所侧重。他也特别强调说,此次活动是纯粹的公益性、教育性,不得带有商业宣传。在活动结束后,各银监局、各银行也要对这次活动的效果及时进行总结,要了解公众对今年活动的主题是否认可,明年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金融知识教育不仅需要教育日的活动,更需要将这种教育纳入到金融消费者在接受金融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为此,李伏安也表示,银监会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建立起公众金融知识教育的长效机制。目前,银监会设有公众教育服务区,除接受日常的金融知识的咨询外,还会不定期地与银行合作,举办相关内容的讲座。他表示未来各地银监局也会陆续建立健全消费者教育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