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平台债务的最大风险在于处置不良项目的宏观成本;从微观的地方政府平台债务偿还和对于银行冲击上,根本上讲并没有太大问题。
对于当前备受关注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昨日在上海发表了如上观点。在其看来,大量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最大风险在于宏观层面,最大成本体现在发生在上世纪初长时间低利率和住户部门收入增长缓慢,以替平台问题埋单。
平台贷余额明年或达11万亿元
从目前平台规模看,截至去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余额7.38万亿元;而目前普遍引用的数据则是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各级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66万亿元。
刘煜辉则有所质疑:“这就意味着今年上半年平台增加不到3000亿元,而同期主要金融机构基础设施贷款就到达1.03万亿元,而我们知道基础设施贷款大部分是进政府融资平台,而平台本身又不止是基础设施贷款,还包括广义的地产开发、土地储备贷款、项目贷款等。”
他还认为,按照正常基础设施项目的三年建设进度,预计2010年平台余额会上升到9万亿~10万亿,2011年达到11万亿则“是预期内的”。
对于未来平台整个现金偿付状况,刘煜辉透露:“我们曾对110个城市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只有10%的项目是完全可以依靠项目现金流作为第一还款来源,90%以上的贷款需要土地开发权、地方政府财政安排等第二还款来源支持。”
此前中金报告却显示,30%~40%的贷款项目能够依靠自身现金流偿还贷款本息,发达地区贷款约占总额的60%,并预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余额在2011年底达到约10万亿元。
风险大小“取决于经济增速和楼市”
刘煜辉指出,平台风险大小取决于中国经济增速和楼市,即未来中国如果仍将以过去速度继续增长,地方政府获得预期的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则“现在看起来不合理的投资将来会变得合理”。但如果土地收入回落或者市场低迷,地方政府仍需维持当前支出水平,这个游戏不会有圆满结局。
在刘煜辉看来,地方融资平台7.38万亿的债务意味着作为银行贷款抵押的土地价值达到10.5万亿元,按照这一金额大约是2005~2009年土地出让净收益的4.4倍。
“另一种方式是,以2009年土地销售收入来偿还7.38万亿债务,需要6.15年;以2008年土地销售收入来还,需要14.76年,而且这还不包括债务利息和未来两年平台余额要达到自然增长的峰值。”他接着说。
“现实压力来自利息的偿付,我们觉得债务本息偿付的高峰期会往后移,而且即便到了2012年后,压力也不会减轻。”刘煜辉说。中金报告曾预计,2012年~2013年将出现地方政府偿还本息高峰。
他接着说:“按照6%的利息计算,2012年光利息支出可能就需要超过7000亿元,如果到时中国经济如一些经济学家预测的遇到较大波动,土地市场冷清,一年土地实际成交额在五六千亿元水平,则利息偿付压力就会很大,同时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和新项目都会有困难。”
此外,刘煜辉还重申,政府平台债务的最大风险未必表现为银行不良贷款率飙升,不良项目的处置成本或将由住户部门承担,主要表现在:一是平台债券私有化,二是长时间保持低储蓄利息率,三是变相其他政府资产偿付平台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