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虽已时隔半年,山东某地担保圈风险的后续处置工作仍在进行中。据当地某银行机构负责人透露,关联企业较多、银行诉求不同、政府承诺有限等诸多因素导致处置工作进度迟缓。
处置担保圈风险成为部分地区今年金融工作的重点。日前,山东省金融办发布了《山东省金融工作办公室2015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要点》明确提到,“完善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切断企业担保链条风险蔓延路径”。
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李佩珈认为,“事实证明,仅依靠银行自身力量是无法化解担保圈风险的,必须有‘外力’的介入。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某业内人士则表示,《要点》强调了地方政府的“事前介入”,与目前风险爆发后的“事后干预”有所不同,更加有助于风险的及时处置。
被“捆绑”的银行
记者此前获悉,个别地方政府与当地银行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核心内容就是保障已出现问题的担保圈内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其中也包括不撤贷等内容。
“给出现问题的企业继续发放贷款,我们也很无奈,其实是被‘捆绑’。”一位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上游数家小微企业联保互保风险爆发,当地一家大型企业资金链断裂,经营出现问题,银行贷款无法偿还。政府出于维护地方及企业稳定的角度出发,要求银行必须承诺“不撤贷”。
为确保自身利益,避免贷款进一步受损,一些银行希望完善贷款担保措施,由政府出面担保企业,不过政府并未同意。
不过,大部分银行还是与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某银行负责人谈及了存在的顾虑,例如贷款出现不良,银行便会进入不良贷款的清收环节。而与此同时,出于维稳考虑,多数政府此时会掌控企业财产处置执行权,甚至插手企业重组等事项。银行往往成为被动接受者,清收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与地方政府合作成为大多数银行的无奈选择。对此,某银行相关负责人提出,贷款风险防控的规定与政府的要求存在“很大出入”,银行常面临左右为难的境地。
事实上,地方政府的出手也属无奈。某地政府部门负责人就表示,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部分银行忽视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担保链风险,降低放贷条件,造成银行对同一担保圈企业的贷款规模偏大,形成风险。经济下行、银行的收贷更使得企业经营如履薄冰。
政府角色有待调整
事实上,政府“捆绑”银行,帮助深陷担保圈危机的企业,或许仅能获得延缓风险爆发时间的结果。
随着近两年的发展,担保圈的模式越来越多,不仅有上下游企业相互担保,还存在母公司为其多个子公司担保等形式。以后者为例,由于过度投资,部分母公司内部的资金链十分脆弱。一旦某个子公司发生问题,母公司投入的资金就无法及时抽回,将迅速导致其他子公司的资金链断裂,使整个公司经营陷入瘫痪,担保圈风险会随即爆发。由此来看,一味要求银行贷款的注入,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企业经营的现状,若不改变过度投资的经营理念,受损的或不仅仅是银行。
目前,地方政府开始有意减轻银行压力,加强对银行权益的保护。在谈及“切断企业担保链条风险蔓延路径”时,《要点》表示,要“鼓励和引导市县政府通过续贷过桥周转机制、担保公司置换互保等方式”。
据了解,目前山东省个别城市已开始实施“周转机制”。如根据山东济宁市出台完善中小微企业过桥续贷机制实施意见,该市计划每年统筹3亿元财政间歇资金,发放过桥资金,企业申请额单笔最高限额500万元,最长使用期限20个工作日。某银行业人士评价说,主要服务于企业从银行续贷。
“置换互保”或许更受银行的欢迎。某业内人士判断,应该用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担保,置换企业担保圈之间的企业互保贷款,切断信贷风险延着担保链扩散和蔓延。
记者发现,山东省金融办曾于去年表示,山东省要增资扩股做大一批融资性担保公司,力争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融资性担保机构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无疑这将为“置换互保”的顺利实施,创造充足的机构准备。
银行并非无辜
《要点》提出,要“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探索建立重点企业资金链运行信息基础数据库”。李佩珈认为,政府信息平台的搭建,有助于提高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对等状况。
在担保圈中,普遍存在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担保圈内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组织结构扑朔迷离,使得银行对担保圈中的企业整体经营状况、资产规模、贷款数额、资金流向等真实情况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对贷款的用途也难以实施监控。
某银行机构负责人就表示,对于担保圈的企业,放不放贷款、放多少,银行此前都较为模糊。数据库的建立将帮助银行解决“模糊”问题。
担保圈风险的爆发及快速蔓延,除企业自身原因外,也暴露出银行内部信贷风险控制机制仍然存在缺陷。某地监管部门在调研时就发现,个别银行信贷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对担保圈企业贷款贷前调查不细致,或者流于形式,贷款担保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贷后管理薄弱,没有建立及时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所以,银行也亟待完善相关风险防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