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9日
|
||
|
||
|
||
|
||
|
||
|
||
|
||
|
□叶兴华 陈华鸣 刘汉卿 记者吴书梅 潘庆坤 特约记者曾嵘峰 钟炆秦 文/图
水龙头一拧,洁净的自来水便哗哗地流出来……在宁都县固厚乡楂源村东排小组村民陈木秀家,自来水装到了家门口,通进了厨房。“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不仅方便,水质也好多了。”近日,陈木秀在厨房边洗菜,边笑着对记者说。
贫困,曾经深深困扰着楂源村这个小山村,该村451人中有贫困人口229人。过去,村里仅有一口水井,说是井,其实不过是一个就地挖出来的“坑”,半径不足1米,人畜共饮,周边都是牛栏猪圈,污水横流,井水污染严重。因为井水含氟超标,多年来该村喝水致病的村民不少。
不仅楂源村,在赣南不少农村,过去想喝上安全洁净的饮用水,竟然是奢望。
2012年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进入该村调研后,宁都县首先确定了改水项目,迅速启动了改水工程。如今,东排小组村民早就全部用上了卫生的自来水,该小组村民做饭、洗衣、洗澡等生活用水充足、方便,彻底告别了挑水难、用水难、喝水难的历史。村民陈木秀一边择菜一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住新房、用清水,这种生活以前想都没想过,真的要感谢党和政府啊!”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宁都县共实施了37个饮水工程,39万农村人口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从前喝河水,后来喝井水,现在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这是定南县岭北镇玉石村65岁村民郭训坤的感慨。
郭训坤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谈起村里饮用水的变化,她感触颇深。年轻时她和其他村民一样,每天一大早就得担着水桶,到附近的小河里挑水。为此,她不知挑断了多少根扁担,用坏了多少个水桶。雨水充沛的季节,河水浑浊,村民们也只能无奈地把水挑回家,经过简单沉淀处理后饮用。冬季冰霜天气,村民们冒着严寒去河里挑水,为了防止路面打滑,他们得用锄头将路面上的冰霜刨开。尽管担水时小心翼翼,但仍有村民不慎跌倒,连桶带人一齐重重摔倒在地。
上世纪80年代,玉石村几十户人家齐心协力挖了一口露天水井。郭训坤和其他村民喝上了井水,说是井,不过是一处空坪低洼积水池。为了蓄水,村民便用石块把水池周围垒起来,改池为井。由于没有井檐井盖,雨后路面积水伴随着各种生活污水一起流入井中,井水浑浊不堪,污染严重。遇上干旱季节,村民们还得排队挑水。为了改变饮水状况,后来,有的村民将山里的泉水直接引进家里饮用,有的家里打了压水井。但因水质不达标,饮水安全问题仍威胁着村民的健康。
为了解决这一民生问题,《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定南县统筹资金290万元,在岭北镇建造了一座“千吨万人”集中饮水工程,解决了附近5个村5800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近日,记者来到定南县岭北镇玉石村,郭训坤在自家院子里拧开水龙头,清洗着刚从菜园里采摘回来的蔬菜,她说:“现在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日子越过越好,心情也更好!”
《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让赣南278.4万农村人口喝上了安全卫生的饮用水,他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如今的赣南大地,一股股甘甜的清泉流进千家万户,滋润了百姓生活,更滋润了百姓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