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作者:刘衍滔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31日
我国南方有句俗话,叫“去(贴)了桐油不见光”,意即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那些枉顾民意瞎折腾式的改革,用这句话来比拟是最恰当不过了。换言之,对此次北京地铁涨价,亦可以斥之为:“去(贴)了桐油不见光。”
首先来说说此次地铁涨价到底耗了多少“桐油”。就乘客而言,出行成本至少翻了一倍多。在票价2元的时代,通勤族每月乘地铁不过花费八九十元,如今则差不多要搭进两百元,路程远的还会达到三百元;一年算下来,平均每人至少得多掏小两千元,而几百万上班族算下来呢,一年多花的路费就是天文数字了。至于那些来北京出差或旅游的乘客而言,则更是割肉,百元以上打八折的优惠是肯定享受不到的,想去天安门看看毛主席还得先摸摸兜里有没有十元钱(往返)。就地铁公司自身而言,为了迎接涨价而增加的投入亦不是一个小数。抛开设备升级、价牌制作等成本不算,单计那新增的几千名站务人员(职责之一查堵逃票))的工资,恐怕就得一两亿元。
再来说说地铁涨价后没见到哪些“光”。回想两个半月前开听证会时的种种设想是如何光彩照人。那时地铁公司口绽莲花,誓言涨价后能提高服务水平;前来助阵的媒体亦宣称涨价后能改善乘车环境,享受出行体验;专家们则更是高瞻远瞩,张口就论证出涨价后不但能有效疏导地下交通,还能抑制外来人口增长。到如今呢?从涨价后这两个工作日的情况来看,是人依旧多、车照样挤、流接着限、骂声一片。事实上乘客的亲身感受才是最真切的,或许这几天大家出站刷卡时都有一种从未有过的颤抖和说不出的心疼。由此可见,当初听证时的种种设想和舆论引导,都只不过是一种布景和自欺欺人。
一场吊足了胃口蕴酿了多年的地铁票价改革,为何到头来是“去(贴)了桐油不见光”,还引起骂声一片呢?究其原因莫过于以下几点:
一是因循了改革等于涨价的老路,搞错了改革的出发点。这几年由于物价的上涨以及外来人口的增加,北京地铁的运营压力的确很大,也确实有改革的必要。但是有没有比涨价更好的办法呢?比如单位成本能否大大压缩,运营效率能否进一步提高,广告收入能否把账算得明白些?再说票价2元的时代,北京地铁不也是在飞速发展么,为何一下子就要搞价格大跃进呢。说到底,还是搞错了改革的出发点,又故伎重演,像医改、房改、教改一样以改革的名义,假以市场之手来揩老百姓的油。只不过是加了一层舆论包装,走了一套看似严谨的听证程序。
二是只想着算经济账,没有充分考虑社会效益。虽然北京地铁的投资主体已开始多元化,但地铁本质上仍属于公共交通,其公益性仍是第一位的,所以无论是财政补贴还是低价运营都是天经地义的。此次调价后,地铁公司固然可以挣得盆满钵满,政府也可以就此卸掉财政包袱当上甩手掌柜,但是社会效益如何呢?是否有违党的群众路线呢?老百姓的评价又会如何呢?涨价之前,可以说地铁就是北京的名片。不但本市居民觉得市政府懂得惠民安民,来京务工人员能找到纳税人的感觉,国内外游客亦是艳羡不已,并以此作为标杆来讥评各地的交通和票价。毫无疑问,涨价之后北京地铁每年至少能增加百十亿的票价收入,另外充值卡(以每张卡保有余额100元计)还能像余额宝一样,产生上亿元的孳息,但是因此而丢掉的民心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尽管这两日地铁公司已展开了媒体攻势,但涨价的负面效应恐难挽回。
三是未能充分尊重民意,没有积极解决老问题。这些年北京地铁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那些久拖不决的老问题也是显而亦见的。比如,旧线路加装屏闭门的问题(一号线、二号线等),部分线路之间的换乘距离太远的问题(东直门、西直门等),一条直线上无故打出两个结的问题(一号线与八通线不能直接贯通),以及地铁与公交有效接驳的问题、充值卡押金过高的问题、卡好买不好退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老百姓反映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都提过,但时至今日问题仍然还是问题。为何这次涨价,可以一夜之间完成设备升级系统切换,而解决这些老问题时就要拖上几年呢?说到底还是未能尊重民意,没有去积极解决问题。
纵观中国这些年的一些改革,其失败的原因似乎都可以归结为以上三点。而此次北京地铁涨价,只不过是其中一个缩影。总言之,无论民生领域的后续改革如何进行,是涨价,是加税,还是限购(如本月29日深圳突然限购,多家4S店被封门)或限行,但凡枉顾了民意,忽略了老百姓的利益,最终都会难逃失败的厄运。再者,“去(贴)了桐油不见光”的改革多了,也容易撕裂党群关系,进而影响社会稳定,毕竟民为邦本,本固才能邦宁。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