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举行的“2009中国金融论坛”上,央行行长周小川透露,中国货币政策会始终坚持盯准四个目标来制定执行,即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保持较高就业和国际收支大体平衡。
“四大目标综合平衡”理论,既是周小川对于货币政策的理解,也正是我国货币政策执行的一个指导思想。
货币政策
四大目标综合平衡
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掌舵人”,周小川极少在公开场合就货币政策发表言论。但是22日在“2009中国金融论坛”上,周小川一改往日“跑题”的习惯,就货币政策执行的目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周小川认为,中国目前采用“四大目标综合平衡”的做法是合适的,对克服金融危机也是有用的。他表示,中国仍处在改革转轨阶段,货币政策必须考虑多目标,也必须在当前的目标优化和未来的目标优化的程度之间权衡,需要动态地考虑问题。
目前,央行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第一是保持低通货膨胀,第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第三是保持较高就业、较多解决新增就业,第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大体平衡。
“货币政策必须考虑支持资源配置优化,要考虑能源价格、天然资源的价格,住房还有公共交通等可以收费的公共事业,包括水资源价格改革。改革我们要支持,同时制定货币政策要对此留有空间。”周小川指出,如果单纯提通货膨胀目标论,央行则可能会抵制这些改革,“因为它们不利于实现低通货膨胀。”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明年货币政策的定调依然是“适度宽松”,与此同时,中央也提出要管理好通胀预期,因此对于如何处理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通胀之间的关系,市场仍然存在些许隐忧。
对于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综合平衡”理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专家们普遍认为,就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要真正实现整体平衡难度很大,关键在于根据经济情况适当突出重点目标。
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潘向东认为,四个目标本身就存在冲突。“只有经济增长无忧之后,货币政策的目标才会转换到控制通货膨胀上来。”潘向东说,明年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比较小,而外需仍然增长较慢,因此经济增长的后续动力才是真正需要担忧的问题。
“宏观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整体上是一致的,现在要做到整体平衡,显然很困难。”央行研究生部教授吴念鲁也表示,明年货币政策目标应当放在保持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上面。
不过央行某中心支行研究处研究员告诉记者,就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潜在通胀之间的关系来说,“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加,现在央行对于资产价格也十分关注。”
调控工具
强调存准率和利差
在22日的论坛上,周小川还特别指出,由于存在国际收支不平衡以及外汇占款和对冲等问题,中国仍很强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同时,对利差也要进行一定调控,因为目前利差仍是中国银行业主要盈利渠道,银行需要防范风险。
“假设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产生违约,银行能否得到抵押品,法院在判决上和对银行债权的执行力度空间如何,这些都不确定。”周小川指出。
对此,吴念鲁认为,存款准备金率仍是货币政策调控流动性的有效工具。中国与美国不同,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发达,市场直接融资比例不过20%~30%,绝大部分融资是通过银行贷款。因此,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冻结银行资金,可以有效调节市场流动性。
“明年央行仍然会偏重于使用存款准备金这样的数量化手段来调节货币供应量,预计在明年加息之前,央行会率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潘向东说,一方面加息对资本市场冲击较大,另一方面如果中国先于美国加息,导致利差扩大,热钱有可能会大量流入。
周小川还表示,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市场金融稳定论坛和金融稳定理事会也在增加一部分调控的工具,除了资本金充足率,还要把流动性比例作为一个单独的调控工具进行管理,同时还强调杠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