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高层声音 >> 正文内容

肖钢:银行董事会的重大职责

来源:中金在线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25日

  中国现代公司治理的理念和模式,基本上从西方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一度被发展中国家视为典范,也一直为中国公司所学习和效仿。

  但在过去两年里,许多曾被认为是公司治理楷模的欧美大型金融机构,相继陷入危机甚至倒闭,一些曾经被认为是好的做法似乎也失灵了。因此,公司治理机制重新成为热门话题,不同国家、不同机构都在进行反思。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银行的制度规则、公司治理结构等,并不存在明显的缺陷,董事的视野、能力与操守,整体上来说也无可置疑。

  但是董事会在重大风险识别和重大战略决策上出了问题,根源在于董事会的社会责任不强,过度注重短期利润,忽视长期可持续的利润;过度强调银行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忽视物质生产交换的基础作用;过度依赖少数精英的创新,忽视广大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是董事会应该认真考虑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时候了。

  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实现了国家控股下的股权多元化,学习借鉴各国模式,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治理机制,在近几年实践中既有优点,又有不足。

  国有商业银行董事会强调履行社会责任。我们坚持认为经济第一,金融第二。银行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实体经济发展好,银行才能效益好,银行要以支持经济发展为己任,又要防止成为泡沫经济的助推器。

  确保银行机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得到有效制衡,例如管理层薪酬封顶,避免银行管理层为追求短期利益、高额利润而开展过度的冒险行为。我们在确定薪酬体制时一直认为,过高的超额利润一定不是管理者的贡献带来的,而往往是非人为因素产生的。

  国有商业银行的董事会没有片面强调股东利益,而是提出对股东、对社会、对客户、对银行、对员工负责,把股东利益与客户利益、银行利益、员工利益有机统一起来考虑。

  在这方面,我们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但我们还是坚持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国家控股银行无形中注入了国家信用的支持,大大增强了金融机构的信用水平,在发生危机时更能稳定公众的信心,从而维护金融体系和社会经济的稳定。

  当然,银行的决策机制也很重要,我们强调管理者的素质和对员工的管理,但不赞成个人英雄主义,强调集体决策,更好地平衡各种利益,保证经营方向的正确性。

  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的公司治理机制时间很短,无论是在制度建设上,还是在运作机制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银行董事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董事会将承担越来越多的职责,在市场和股东短期利益诉求的压力下,如何坚持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今后,中国银行业应继续坚持和完善国有控股主导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机制。

  分析此次金融危机中欧美银行公司治理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曾出现三次较大的公司治理危机以及紧随其后的是改革浪潮,主要是与高管专断独裁、欺诈、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占等丑闻相关,因此过去相应的改革也主要集中在结构的改革、约束机制的强化、提高对高管诚信要求,以及加强对小股东的保护方面。

  但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后,情况会有很大不同。

  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失衡与各国增长模式都正在发生改变,经济运行越来越复杂,必将对公司治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如何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已被提到重要议程,同样,各国公司也要携起手来,共同探讨未来完善公司治理问题。

  董事会在整个公司的决策体系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应该集中精力在决策大事、谋划战略和监控系统性风险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银行业应继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构成、董事素质、运行机制等方面,同时要突出提高董事会的科学决策水平,强化重大系统性风险的识别监控能力。

  中国银行业应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合作,兼收并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分享:

来源:中金在线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