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21世纪企业公民研究中心(下简称“21世纪”)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举办期间,就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话题采访了履新不久的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会常务副主席林清德。
渣打银行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成功之处,在于其专注于亚洲、非洲及中东地区等新兴市场的同时,一直坚持绿色信贷等责任投资。2004年,渣打银行采用了赤道原则(Equator Principles)。2007年,在所有采用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中,渣打银行排名第二,经办了最多的非经合组织国家项目,总承保风险为11.3亿美元。同时,渣打银行在“克林顿全球倡议大会”上承诺,在2007年-2012年间,将引领总值80亿-100亿美元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科技项目或公司融资。同时,渣打银行也是“气候原则”(针对金融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业准则)的发起者之一。
此外,渣打银行也是在公益活动中投入最大的银行之一。在2006年“克林顿全球倡议大会”上,渣打银行承诺在2011年前设立一项5亿美元的小额贷款资金。此项资金可以使400万原本无法获得金融支持的弱势群体受益。至今,渣打银行已经向包括中国在内的14个国家的52家小额信贷机构合作伙伴提供了3.85亿美元信贷和金融工具,并向22个国家的小额信贷机构和投资者提供银行服务。渣打银行发起的“关心艾滋行动”全球伙伴教育项目和“看得见的希望”对抗可预防失明的医疗项目,也被视为银行业中最具创新性的公益活动。
当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节点,在于如何实现快速发展和环保之间的平衡。但至今,本土金融机构对“赤道原则”和小额贷款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采用并不成熟。渣打银行以战略高度统筹可持续发展业务的经验,对于中国的金融机构来说,无疑值得借鉴。
“可持续源于投资者的要求”
21世纪:银行业的社会责任,在中国内地是一个刚起步的阶段,对此还有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的理解,渣打对此的看法是什么?
林清德:我们的提法是“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仅限定于社会责任,或者企业公民的范畴。对于我们来说,它们都是整体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我们希望以长远的眼光,在保护环境和为我们所生活、工作的社区做出正面贡献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渣打银行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先处理项目有三个方面:一是关注环境和气候变化,包括保护环境、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也就是负责任的贷款行为和大家所说的绿色信贷;二是公司治理,包括打击金融犯罪、负责任的销售与市场推广;三是对社会的贡献,包括增加金融服务网络,例如小额信贷、社区投资以及努力创造理想工作环境。
21世纪:对赤道原则的尝试,渣打银行有什么样的经验?
林清德:2004年,我们采用了赤道原则。确定一个贷款项目,我们要看对象是不是符合这个原则的企业。如果调查之后发现,虽然它是一个利润很好的项目,但不符合原则的话,我们也不会去做。当然,我们也会跟客户共同讨论需要进行哪些改变来符合赤道原则的要求。这是渣打银行整个集团的作业原则,中国也不例外。
21世纪:渣打银行采用赤道原则的动力来自何处?
林清德:现在,股东、分析师都关注可持续发展,渣打银行是一家上市公司,我们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在西方,股东尤其是机构投资者,不仅要求我们盈利,而且要看到如何盈利,这让可持续发展变得很重要。我们的员工也有这样的要求。去年,我们在中国对刚毕业新加盟渣打的员工做了一个调查,问题是“你们为什么选择渣打银行”,60%的人回答,因为渣打是一家负责任的公司。从长远来看,股东的需要、员工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让可持续发展变得都很重要。
21世纪:在中国,渣打银行有多少项目采用了赤道原则?银行如果因为达不到赤道原则而拒绝客户,是否会面临经营业绩的压力?
林清德:在渣打,超过1000万美金的项目都要符合赤道原则。以我们的经验,是否采用赤道原则和客户的需求有关,他们要有钱可赚。实施中困难的地方,是他们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和成本来通过大范围的审计,例如对环境的影响、劳工问题等。客户需要做出相应改善,来符合赤道原则,这是最大的挑战。中国在渐渐地改变,这不是一个很快的过程。如果项目不能符合我们的要求,回报再高我们也不做,我们称之为“负责任的贷款”(Responsible Lending)。
21世纪: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由于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环境并不理想,银行业针对这个市场的产品创新也很受期待。你在新加坡时曾参与亚洲区的中小企业产品创新业务,对此有什么看法?
林清德:的确,有时候银行会过度关注大企业,中小企业被忽略了。我们希望利用国外的经验,让这方面的业务有所发展。例如,我们有一个产品是帮助出口企业的。一家中小企业,拿到了一笔海外订单,需要贷款购买原材料投入生产,在支付环节,他们也需要资金支持。我们的做法是只要拿到订单,就可以给他们贷款,而不需要传统的抵押。当然,这里面也有风险审核。我们还有一个产品叫无抵押贷款,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我们可以发放10万美元的贷款,中小企业可以在3-5年中分期偿还。这个产品在国内已经有两年多的推广经验。我们在产品设计上继续推陈出新,这是因为我们看到他们面临的困难。
“帮助社区形成经济生产能力”
21世纪:在中国,银行被看成是一切价值链的发起者,因此公众对于银行社会责任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你是否注意到了这一点?
林清德:公众的期待和可持续发展一样,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对于我们来说,由于中国市场的期望值更高,企业也要在社区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更多的可持续性投资。我们谈到的策略性的可持续性项目,比如小额贷款、“关心艾滋行动”、“看得见的希望”,都是符合公众期望的。
21世纪:渣打是一家有独特定位的银行,它所从事的公益活动与其业务定位之间有某种关联吗?
林清德:是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有关联的。比如小额贷款,我们是一家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就是给予那些没有融资渠道的人一个正规的融资渠道。“关心艾滋行动”、“看得见的希望”是帮助社区形成一个健康的经济生产能力。这都是一种投资。作为一家金融机构,想做善事很容易,签支票就行了,但我不觉得那是一个可持续的做法。我们参与社区的建设,也会提升业务环境和业务基础,会带来长久的双赢。
21世纪:为什么选择关注艾滋病和失明人群?
林清德:“关心艾滋行动”一开始是对员工的培训项目。在非洲,艾滋病是一个社会问题。2000年,我们在公司内部开展培训,为的是让员工远离艾滋。但关注员工就必须关注他们的家庭以及我们所在的社区,因此,后来把教育培训从企业延伸到了社区。我们有三个复合的教育系统,这是我们在非洲最重要的社区活动。
“看得见的希望”也是从一个地区性项目开始,在卡萨布兰卡,我们在公益实践中发现了这个问题。盲人需要帮助,但更重要的是,80%的失明是可以治愈的,这也许只需要几十美金的手术费用。他们可能只是因为缺乏经济能力,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从2003年开始启动项目,到现在,我们帮助大概28000人重建光明,这和我们全球员工的数量差不多。现在项目已经到了第四期,我们的资助金额提高到2000万美金,希望在未来五年,在全球银行所在的20个城市里,为2000万名贫困人士提供眼科医疗服务。
21世纪:小额贷款在中国有着巨大的需求,渣打从去年开始在新疆等地做了一些尝试,现在这些项目进展得怎么样?
林清德:前年12月,渣打银行和溢达集团在新疆共同推出了小额农贷试点项目。这是外资银行在中国第一次参与设立直接面向农户的完整小额贷款项目。项目在第一阶段为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乌鲁却勒镇拜什艾日克村的110个农户的600多人提供了信用贷款。单笔贷款的数目都很小,5000元到1万元不等,农民主要用来买种子和农资。在获得贷款的农户中,75%的农民此前在当地农村信用社没有贷款记录,说明该项目对当地农村信贷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由于很多人是第一次接触正规的融资渠道,因此我们不仅提供贷款,还要教给他们怎么和银行打交道。我们专门为近500位农民组织了3场培训,内容涉及农户收支分配、债务管理、理财管理等多个方面。
截至2008年底,项目已经回收了第一阶段贷款的所有本息。现在已经进入第二阶段,通过阿瓦提信用社,我们在2009年春耕之前为有需要的200多户农民发放了贷款。
去年底,我们在内蒙古和林格尔的渣打村镇银行也开始营业,除了存款、汇款服务,我们也提供无抵押农户小额贷款业务。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5万元人民币,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居住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持有效身份证,从事土地耕作、养殖、畜牧或其他符合国家农村经济政策的农业经营活动的农户都可以申请。
这些项目,都是在渣打银行全球小额信贷项目的框架下统一进行的。在中国,业务的规模还不大,只是一个开始。
21世纪:谈到对公益的投入,现在,很多企业都有这样的疑虑:到底应当拿出多少钱、多少精力来做公益?毕竟,企业不是NGO,它的主要目的还是盈利。
林清德:对。我们不是NGO,而是一家创造利润的组织。因此,首先我们需要用负责任的方式创造利润,这是可持续性的意义所在。其次,银行做公益的优势是帮助社区形成经济生产能力,这是我们的专业。有一个例子,去年我们“看得见的希望”项目在印度发起了一个活动,目的是在乡村预防和治疗白内障引起的失明。治疗失明一个最好的办法是及早发现,发现越早,治愈率就越高。但在印度乡村,可能20个村子才有一个医生。根据这些情况,我们组织培训了一些人去做这些预防性的检查,用很低的成本把医疗渠道有效地铺到了乡村。这实际上是一种投资设计。在中国,我们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21世纪:你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吗?
林清德:我们总是有义务、有责任保护身边的环境。地球的资源正在耗尽。我们欠地球一个好环境,我们要为孩子做一些事情。
21世纪:你认为,银行在中国尽企业社会责任,最需要改变的现状是什么?
林清德: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我们鼓励员工做志愿者,在“关心艾滋行动”项目中,我们也发展了很多企业、组织的合作伙伴加入进来。此外,要把公益项目变成可持续的生意,重要的不是钱,而是如何帮助他们走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