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6日
|
||
|
||
|
||
|
||
|
□杨裕林 记者彭雪英 文/图
初冬的赣县,橙黄桔绿。
行驶在赣县城北产业园区,挖掘机、推土机、运输车川流不息,打桩机、起重机紧张施工,一片繁忙景象。
走进赣县商务局和一些窗口单位,听到的是对招商对象的热情话语,感受到的是对服务企业的真切行动。
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正在赣县涌动,让这逐渐变冷的天气,也因这激情,使人感受到奔腾的暖流。
翻开赣县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工作簿,可谓凯歌高奏、捷报频传。2013年,在我市各大招商活动中,赣县签约项目23个,签约资金约224亿元。今年前三季度,赣县引进亿元项目12个,实际利用内资33.4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997万美元。去年签约的23个项目,有17个已开工建设,5个已投产。
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字,向人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企业纷纷进驻,项目平稳落地,赣县经济正步入发展快车道——
A
招商引资篇
突出重点
招商引资风生水起
招商引资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近两年,赣县创新思路,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突出重点,以振兴发展为契机,实现招商项目量质齐升。
“这里招商人员的真诚和用心服务,吸引了我们,现公司正打算把总部搬到赣县。”11月12日,在赣县洋塘工业园,江西省高新超越精密电子有限公司副厂长杨国营告诉记者。
该公司在赣县投资2亿多元,主要生产电脑与电视的变压器,产品出口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在去年6月的香港招商会上签约,现已投产。
在去年的赣港经贸合作活动周、赣台会、中国光彩事业赣州行、央企入赣、深圳现代服务业会等活动中,赣县共签约项目23个,签约资金约224亿元。
思路决定高度,项目决定发展。
在招商引资中,赣县创新思路,摒弃“捡到篮子都是菜”的做法,变“大招商”为“招大商”,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突出招商重点。对产能过剩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一票否决,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食品等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引进重点产业项目。
今年前三季度,赣县共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2个,其中有总投资20亿元的纳米硬质合金及其涂层工具工业园项目、总投资1亿美元的客家食品加工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铖铭机械制造项目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
总部经济如同军队里发号施令的司令部,能大力度辐射周围区域,并给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税收供应效应、产业聚集效应、就业乘数效应等。
赣县借助自身区位、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总部经济招商,引进企业发展总部经济,今年前三季度,赣县共新注册生产型企业总部、物流、金融保险等总部企业56家,自今年3月以来,已有19家总部企业实现纳税,纳税总额超过4000万元。
应对时代变化把握先机,赣县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去年10月24日,“赣南电商谷”项目签约仪式在赣县举行,这是我市引进的首个实体企业电子商务产业基地。“赣南电商谷”由中国网库投资建设,预计项目入驻三年内推动基地内20个单品交易,将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单品电子商务平台。
目前,赣县现有规模以上电商企业16家,其中实体企业10家。除“赣南电商谷”,还有为实体企业提供跨境电子商务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广合聚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针对农特产品服务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江西上善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
B
项目建设篇
倒逼推进
项目建设千帆竞发
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发展之本。在赣县经济发展的年轮上,上项目无疑是近两年最大的亮点之一。赣县挂图作战,倒逼推进,以“项目落地年”为抓手,一大批项目相继落地投产。
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发动机”和“聚合器”。抓住了项目建设,就抓住了发展引擎。这是时下赣县各级干部的共识。
为推进项目建设,赣县制定了“项目落地年”方案,成立了项目落地工作领导小组,对每个招商引资项目明确了责任县领导、责任单位,限时推进。
每一个项目的推进,都有流程图和时间表,按照“一名县领导、一支工作队伍、一套项目推进方案”的“三个一”责任制要求,赣县明确推进目标、细化工作任务,实行“挂图作战”,对征地拆迁、场地平整、图纸设计等工作倒逼推进,限时完成。
11月12日,记者走进位于赣县红金工业园的赣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在江西红旗电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该公司负责人秦金枢说,企业投产初期遇到了用电难题,他向有关部门反映后,电力施工队第二天就到了现场。公司从落户、签约再到投产,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预计年产值可突破10亿元。
在项目推进中,赣县加大督查推进力度,细化节点、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建立健全了每周例会制、每月联席调度会制、交办督办制、“台账式”管理及销号办结制等一系列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推进了一批已签约项目落地开工,推动了友力磁材、欧博空调、瀚川机电、上海玖思等项目加快建设进程。
土地、资金、基础设施等,是项目推进中的节点难点问题。赣县抓住重要环节,完善要素支撑,破解土地、资金及基础设施难题。
对重点项目征地拆迁,赣县实行集中攻坚,确保重点项目高效推进。同时,赣县还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融资推介,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主渠道作用,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开展企业区域集优票据、“银园保”、“助保贷”、“财园信贷通”等融资服务。
赣州庚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赣县本土企业,近两年来,企业发展迅速,去年,企业年产值突破7000万元。殊不知,前几年,该公司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微企业。“因为有政府为企业发展提供贷款担保,解决了企业最大的资金问题,公司才能抓住机遇快速发展。”该公司负责人谢德尧说。
此外,赣县还强化配套保障,不断完善各园区水、电、路、气、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及时跟进,确保项目顺利施工。
目前,在去年签约的23个项目中,完成注册的22个,进资的19个,开工建设的17个,投产的5个。
赣县,项目建设千帆竞发,好戏连台。
C
服务企业篇
软硬并重
服务企业洼地凸显
环境也是生产力。赣县优化投资环境,坚持环境建设软硬并重,既着力打造承接平台,推进园区建设,又全心企业服务,营造“环境磁场”,筑就“投资洼地”。
招商是前提,安商是根本。赣县坚持招商与安商并举,做到硬环境与软环境并重,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让客商放心投资、安心创业、舒心发展,使赣县成为一方投资创业的热土。
在硬环境上,赣县着力做好平台建设,培育大企业、承接大项目、发展大产业。去年2月,原赣县经济开发区更名为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正在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按照“壮大总量、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要求,赣县大力建设“一区三园”,以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抓手,打造红金工业园、洋塘工业园、储潭工业园等三大平台,承接好有色金属、机械电子、新型材料、生物食品、高新技术等五大基地,提升工业发展承载力。
从最初的红金工业园,到如今的“一区三园”,伴随着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打造以及各工业聚集区的拓展延伸,赣县工业布局由“一园擎天”转向“多园共兴”,形成了以园区为龙头,以钨、稀土、食品、铜、铝五大产业为支撑,梯度发展、互补共进的工业发展大平台。
科技是企业发展转型的关键,而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在赣县,一个由县财政投入9000万元打造的“人才园”项目正在崛起,该项目由人才孵化中心、人才公寓等组成,集居住、购物、餐饮、办公、科研等功能于一体,是该县致力于构建人才洼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又一大平台。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赣县更体现在全程“保姆式”的服务上。赣县实行项目引进单位“终身服务制”,为企业落地提供后续服务。在企业融资贷款、重大项目用地、企业用工等方面加大服务力度,全心全意当好企业发展的“贴心保姆”。
新海洋精密组件(赣州)有限公司是一家台资企业,主要生产电脑连接线,在赣县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企业从900人发展到了3000多人。今年11月初,在赣县商务局的协助下,续签了5年的厂房租赁合同。“初来时,当地相关部门腾出办公楼给企业,又帮忙招工,帮助解决各种发展难题,我们没有理由不把企业发展好。”该公司负责人王弟亮动情地说。
为服务好企业,赣县每周一次例会调度,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每月一次行政效能民主测评会,对人为因素影响企业发展的情况从严问责、从严查处。近年来,该县逐渐形成了企业主体、政府协调、上下联动、强力推进的企业服务系统,为企业发展撑起一片蓝天。今年以来,赣县党员干部纷纷深入企业办实事解难题,仅今年10月,就为企业解决难题134个。
枝繁巢暖凤来栖。一家家知名企业纷至沓来,一个个重大项目相继落地,赣县经济社会发展充满勃勃生机。今年前三季度,该县工业总产值实现202亿元,同比增长10%;公共财政收入实现9.97亿元,同比增长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