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作者:谭浩俊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4日
21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自2014年11月22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作适当简并。
此次降息,虽然看起来非常突然、非常神秘,实质也是秃子头上的蚤子,明摆着。因为,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以后,国际资金加速向美国回流,中国也极有可能面临资金外流带来的“钱荒”。所以,央行这么做,也算是未雨绸缪。
很多分析认为,央行此次降息,对处于困境中的实体经济无疑是一大利好,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负担,也有利于经济复苏。理论上讲,当然没有任何问题。关键在于,现实是否也象理论所分析的那样。降息到底能给实体经济带来多大的利好,能缓解实体经济多大的负担,可能应当多做些实际调查才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
按照目前广义货币(M2)的规模,如果算一笔死账的话,0.4个百分点,就是减少银行利息收入4000亿。反推,就是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4000亿。但是,如果将账细分开来进行计算,降落到实体经济的好处又有多少呢?更进一步分析,政策上明调的0.4个百分点,银行又将以怎样的手段从暗中将损失补回来呢?
我们甚至应当有更多的担心,那就是实体经济的负担有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因为,降息给银行带来的是全方位利息损失。而银行要想将这些损失“捞”回来,政府融资平台、开发商、大型国有企业等是不能下手的。能够下手的,就是中小微企业。也就是说,谁也无法保证,银行不会把利益损失,全部转嫁到中小微和实体经济身上。如此一来,降息带来的利好,反而变成了实体经济的利空了。类似问题,在以前并没少发生过。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笔者凭空想象、凭空臆测造。我倒是希望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也是不会出现的。但是,太多的事实证明,它会发生。不然,实体经济获得的融资成本怎么可能会那么高。更何况,实体经济原本获得的贷款规模就非常有限,降息带来的利益则更有限。如果银行再出现一些不规范行为,降息还能带来多大利好呢?
真正受益的,是政府融资平台和开发商。尤其是开发商,在楼市持续低迷、资金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降息带来的积极影响,决不仅仅只是降低负担,而是对市场的信息传递和引导,对消费者带来的购房心理变化。如果消费者因此而增强购房的信心,对开发商来说,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了。
也正是因为这些年来银行出现了太多的不规范行为,太不把实体经济的利益放在心上,因此,出台降息政策后,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机构,应当加大对银行行为的监管与规范力度,确保降息带来的利好不要被银行的不规范行为所消解。在市场并不完全具备降息条件、具备货币宽松政策的情况下降息,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降息的正面作用再得不到发挥,其留下的隐患也会很多的。因此,必须遏制各种可能对降息政策带来负面冲击和影响的行为。要知道,今年以来,中央已经多次就融资成本高问题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出台规定,但是,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中,银行行为不规范是最根本的原因。如果银行行为稍稍规范一些,对企业、特别是实体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怜悯之心稍稍强一点,此次的降息政策可能就能够避免。
需要把握好的是,除了降息之外后监管好银行的行为之外,由于降息对缓解市场流动性紧张的矛盾并不会带来太大的支撑,“钱荒”风险依然存在,是否需要降准,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降准怎么降,降多大的幅度,也是比较难以把控的。而公开市场操作,也已经快走到尽头了,没有多大空间了,这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从总体上讲,降息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但是,对结果却不敢乐观。因为,如果监管跟不上,银行的经营行为不能规范,就极有可能是一个错误的结果,一个对实体经济没有利好反成利空的结果。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