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按校起薪 并非简单的招聘歧视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木须虫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4日

  招聘季强势来袭,接着前日的研究生专场,22日在中山大学南校区再上演本科生专场。在中大本科专场招聘会上,记者发现有企业公然以学校区分起薪,被不少大学生吐槽“歧视”太严重。(11月23日《新快报》)

  企业招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活动,只不过在选择中企业的主动权更充分,企业招聘中任意的差别对待,都有可能影响到机会公平,而被视为歧视。由此,企业招聘抛出“按校起薪”引来吐槽与质疑并不意外。严格意义来说,企业区分普通与重点院校,设置不同的起薪标准,没有拒招某类别以外的学校,便没有明显违规。既然不违规,则说明有其合理性。

  事实上,现实的招聘以学历成色为标准来选择人才依然还是主流规则,重点院校重点专业还是人才市场的优选。与这个企业“按校起薪”明码标价的唯一区别,只是他写在纸面上,而且许多人则写在了心里面。以此论之,如果说“按校起薪”是一种招聘歧视的话,恐怕现实中这种歧视要广泛得多。企业招收人才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是薪资的参考标准,院校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不宜过分放大。应该说,社会与企业并不缺少这个共识。遗憾的是,在这个方面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

  现行的教育还是学历教育主导,而学历教育依然按等级在分配教育资源,除了北大清华一类的国家重点院校之外,还有“211”、“985”之类的省、部属重点院校,他们垄断了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在人才培养格局中的确具有优势地位。“择校聘用”、“按校起薪”,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高等教育差别化的社会预期,即享有与消费教育资源与社会就业对应起来,从而扭曲了人才评价的公平纬度。正是因为如此,一些大学生对“按校起薪”的吐槽,或许更多承载了教育不公平的质疑。

  同时,在人才市场“教非所用”的矛盾也相当突出。近些年的两会,吐槽高等教育向来都是热议的话题,如研究生不如中专生、大学生起薪点低于农民工等等。这些充分说明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发生了错位,也充分表明了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具有决定作用。具体到每个企业,事实上可以根据自身的人才需要,制定人才选用标准和激励机制,确立唯才是举的市场导向,而非一味迎合高等教育差别化的社会预期。

  “按校起薪”并非简单的招聘歧视,是高等教育与社会人才选用与评价的种种缺失在微观层面的现象体现。有形的标价或许可以叫停,但无形的标价只有使得人才这个概念与就读院校发生实质性的分离,才能够从观念中消除。一方面高等教育需要朝着消除差别,更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方向改革;另一方面行业与企业应按照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人才评价与选用体系,打造凭能力定薪酬的良性机制,鼓励成长与创新的企业人才战略,用综合、长远的人才评价杠杆撬动高等教育与社会就业回归理性。

分享:

来源:西安晚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