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和讯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4日
温州九成民间借贷未纳入登记
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张震宇透露的最新数据显示,依然有高达九成的民间融资未能纳入登记体系,而在已登记的融资中,也有将近一半没有登记融资用途。而关于不肯登记主要原因,张震宇提到的是,到这里备案的大部分害怕交税问题。
早报记者 朱荻
温州民间融资登记制度仍在摸索中前行。
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张震宇11月22日透露的最新数据显示,依然有高达九成的民间融资未能纳入登记体系,而在已登记的融资中,也有将近一半没有登记融资用途。而关于不肯登记的主要原因,张震宇提到的是,到这里备案的大部分害怕交税问题,害怕追缴20%个人所得税。
作为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落地后推出的重点项目,温州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原称“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下称“民间借贷中心”)于2012年4月26日正式营业,但直至今年3月1日《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实施,登记才逐步迈向正轨。自3月1日至11月17日,温州总共备案民间借贷4463笔,总金额55.51亿元。
非熟人借贷才肯登记
张震宇是在在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主办的2014陆家嘴金融消费者保护论坛上做出以上表述的。
据他介绍,在这登记的55亿元备案金额中,单笔备案最高金额8784万元,平均每笔金额124.38万元,单笔300万元以上符合强制备案标准的共526笔393260.92万元,分别占总备案笔数的11.79%、总备案金额的70.85%;从利率水平看,平均年化利率为15.85%;从备案主体来说,近51.4%的备案金额为个人对个人借款,30.1%的备案金额为个人借给企业。其中的一个细节是,登记的民间借贷中,有46%~47%没有明确用途,选择登记的原因也大多是因为非熟人借贷。
另据张震宇披露的数据,上述条例实施之前登记的只有30多亿元,加起来有80多亿元,仅占到温州目前民间借贷规模的1/10。
“金融风暴以前,我们以前的民间借贷是1200亿,现在大概萎到了800亿,也就是说1/10的借贷已经接入了我的备案系统。”张震宇补充称。
所谓民间借贷中心,就是当民间借贷双方私下达成借贷协议时,可以去中心进行备案登记,民间借贷中心不收取任何费用。在另一种情况下,如果你是找不到好项目的出资人,或是借不到钱的需求方,也可以去中心获得中介的匹配服务,按不同中介支付不等的服务费用,从而顺理成章地“留下”借贷记录。
20%个税或是登记率低的主因
根据3月1日起实施的条例,单笔借款金额300万元以上的,借款余额1000万元以上的以及向30人以上特定对象借款的,要强制在民间借贷中心登记备案。这样的情况显然不尽如人意。
对此,张震宇提到,为什么还有90%没有登记呢?因为温州大部分的借贷是熟人的借贷,怕登记后会被要求交20%的个人所得税,目前这一领域还是个空白。
张震宇介绍,到温州民间借贷登记中心备案的,中心一般会要求他自己报税。“(目前的做法是)我们搞一个空档,到了以后是不是来查他,他有这个害怕,这也是我们税收和法律上的空白。”张震宇说,怎么来管理这个问题,全国登记备案的机构有几十家,都是按照温州这个模式去做的,它们有时候比温州做得更好,但是这个空白还是放在这里。按照相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息收入,也应该按照20%比例交纳个人所得税。
除税收之外,早报记者之前了解到,民间借贷不愿意登记的其他原因还包括:出资人不愿露富,借款人也不想让人知道自己资质不够,从银行贷不到款。
呼吁明确地方监管边界
张震宇谈到的另一个问题,则是目前最热的P2P(网络贷款)。
张震宇认为,下一步的风险就在P2P,目前温州的初步思路是让他们成立协会,先自律。据他介绍,目前在温州借贷登记中心里面,P2P机构没有一家出事情,在外面的70多家有五六十家出事情,有问题的P2P,关键就是搞非法集资、卷款逃跑、欺诈。
在他看来,P2P机构的监管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P2P不能搞资金池,第二P2P不能搞担保。
“但是不搞资金池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赚钱,温州最大的一家已经做到70多亿元,底线是40亿元,40亿元以下的P2P一般不赚钱,40亿元以上的可以赚一点,但是控制这两条红线的话,它们又可能会做其他的事情,所以这是我们在法律和行为上的一个矛盾。”张震宇说。
至于地方监管怎么介入P2P管理?张震宇的困扰是中央和地方的监管边界问题。
“现在的问题就是地方监管的边界还没有厘清,国务院的文件也要求这个事情,我们跟银监、保监、证监,哪些是归属谁的,还没有搞清楚。”张震宇说。(来源:东方早报)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